高校引进人才的最优激励合同
DOI:
CSTR:
作者:
作者单位: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中图分类号:

基金项目:

北京市英才计划“利他行为,经济发展与社会资本:基于实验经济学之研 究”(项目号YETP0992)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和中央财经 大学科研创新团队支持计划“中国低生育率的微观决策和宏观政策研究 ”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人口预期寿命、退休政策如何影响职 业选择———基于中国人力资本投资的视角”(项目号71403303)的资助。


Author:
Affiliation:

Fund Project:

  • 摘要
  • |
  • 图/表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资源附件
  • |
  • 文章评论
    摘要:

    高校教师的工作性质具有多重性,客观评价指标体系不能完全反映教师的 工作成果,可能导致对教师激励的扭曲。主观评价则由于可信性问题,难以获得被 评对象的认同。本文试图考察综合利用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对教师劳动激励的效 用。研究发现,当客观评价的扭曲程度较小时,单独使用客观评价即可达到最优,即 客观评价的替代性发挥主导作用;而当客观评价的扭曲程度很大时,两者的互补性 更为凸显,即主观评价的引入使得本来无法单独使用的客观评价变得可用,并且两 者的可用性都比单独使用时更好。

    Abstract: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

尹训东,罗 川,于 丽.高校引进人才的最优激励合同[J].教育经济评论,2016,1(2):

复制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
  • 下载次数:
  • HTML阅读次数:
  • 引用次数:
历史
  • 收稿日期:
  • 最后修改日期:
  • 录用日期:
  • 在线发布日期: 2016-08-14
  • 出版日期:
文章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