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1卷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民办教育分类管理笔谈
    吴 华
    2016, 1(2).
    [摘要](5288) [HTML](0) [PDF 534.45 K](4272)
    摘要:
    2  教育公益性、非营利性教育与 营利性教育
    魏建国
    2016, 1(2).
    [摘要](6800) [HTML](0) [PDF 464.20 K](4094)
    摘要:
    通过考察非营利组织理论可以发现,教育公益性的理论依据在于教育的 公共物品属性以及教育领域的信息不对称。教育公益性的实现需要一系列的制度 保障,主要包括:禁止利润分配、权利配置、组织形式、税收等。教育领域也存在营利 的空间,营利性教育与非营利性教育存在本质的区别。同时,非营利性教育机构也 可依法开展商业行为,这与其公益性宗旨并不相悖。参照上述理论与实践对我国相 关立法和政策的评析表明,应坚持非营利性教育与营利性教育并重发展。
    3  撤点并校与农村居民的迁移决策
    邢春冰
    2016, 1(2).
    [摘要](5945) [HTML](0) [PDF 11.66 M](4877)
    摘要: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地区的小学数量急剧减少。本文利用2000 年和2005年的人口普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以及相关年份的城市层面数据,考 察了农村地区学校数量减少对农村居民迁移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农村地区学校 数量的减少显著提高了居民迁出的概率。为了建立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我们 控制了一系列变量,包括反映地区人口迁移趋势的变量。此外,我们还分性别、分年 龄、分不同的迁移类型、分不同的家庭类型(是否有小孩)考察了上述关系。结果表 明,那些有小孩的、处于相应年龄段的农村居民对于学校数量的减少更加敏感。
    4  高校引进人才的最优激励合同
    尹训东 罗 川 于 丽
    2016, 1(2).
    [摘要](4392) [HTML](0) [PDF 891.07 K](3465)
    摘要:
    高校教师的工作性质具有多重性,客观评价指标体系不能完全反映教师的 工作成果,可能导致对教师激励的扭曲。主观评价则由于可信性问题,难以获得被 评对象的认同。本文试图考察综合利用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对教师劳动激励的效 用。研究发现,当客观评价的扭曲程度较小时,单独使用客观评价即可达到最优,即 客观评价的替代性发挥主导作用;而当客观评价的扭曲程度很大时,两者的互补性 更为凸显,即主观评价的引入使得本来无法单独使用的客观评价变得可用,并且两 者的可用性都比单独使用时更好。
    5  中职学生学业成绩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河南省的经验研究
    李桂荣 李向辉
    2016, 1(2).
    [摘要](6190) [HTML](0) [PDF 420.83 K](3474)
    摘要:
    中职教育发展正在从规模扩张为主向质量提升为主转型,对中职学生学业 成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有利于提高中职教育质量。本研究采用河南省109所中职 学校调研数据,以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成绩作为结果变量,在控制了学年初 基线成绩的基础上,运用多层模型方法分析了个体因素和学校因素对学生成绩的影 响。结果发现:学生个体及其家庭层面的差异可以解释学业成绩总变异的67.96%,学 校层面的差异可以解释32.04%。在学生个体及其家庭层面,学生的学业基础、准备参 加对口高考、毅力品质及其家庭关注度对学业成绩有正向显著性影响;在学校层面,学 校规模对学生成绩有正向显著影响,课后机房开放、课堂管理失范对学生成绩有负向 显著影响。
    6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内研究评述
    李祥云 杨 彤 苏 杨
    2016, 1(2).
    [摘要](6401) [HTML](0) [PDF 404.26 K](4389)
    摘要:
    国内学者围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评价指标、均衡度的测量及促进均 衡发展的措施等开展了大量研究。对这些研究进行梳理发现,已有的多数研究简单将 义务教育均衡内涵等同于资源配置均衡,并以此界定来选择评价指标对义务教育非均 衡发展进行测度和提出政策建议。本文认为,资源配置均衡不等于教育结果均衡,已 有研究是有缺陷的。今后的研究应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含义明确界定为义务教育结 果均衡,弄清教育资源与教育结果间的关系,寻找达到一定教育结果的最优资源配置 组合,并运用多种方法估算达到一定教育结果所需的教育成本。在此基础上,构建“需 求导向”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保障政策。
    7  教育投资具有外部收益吗? ———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
    刘泽云
    2016, 1(2).
    [摘要](6382) [HTML](0) [PDF 434.69 K](3734)
    摘要:
    使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在微观明瑟方程中加入代表地 区平均教育水平的变量,使用工具变量法估算我国地市层面和省级层面的教育外部 收益率。主要结论是:第一,在我国城镇地区存在明显的教育外部性,城市劳动者平 均受教育年限提高一年,将导致在该城市工作的劳动者工资提高35% -38%,而城 市劳动者中大学学历劳动者的比例提高一个百分点,将导致劳动者工资提高 3.1% -3.6%。第二,省级层面的教育外部收益率高于地市级层面。第三,高学历 劳动者获得的教育外部收益率高于低学历劳动者。研究结论证明了政府从纠正外 部性的角度投资教育的正当性,支持省级政府比基层政府承担更大教育责任的政策 取向,同时表明地区平均教育受水平的提高更有利于高学历劳动者的工资增长。
    8  教学时间与学业成绩: 来自上海的经验证据
    马红梅 郑 盼
    2016, 1(2).
    [摘要](4407) [HTML](0) [PDF 537.87 K](3495)
    摘要:
    基于PISA-上海(2012)的微观个体调查,通过构造学生-学科的伪面板 数据,本研究采用固定效应方法考察了周均学科教学时间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 结果表明,周均教学时间的回报率遵循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教学时间的回报具有学 科差异且在不同学生群体中具有异质性;时间安排是一个内生的决策,固定效应估 计结果更可靠。具体而言,在单位课时长度变异较小的教育系统中,课时频次对学 习效果的影响更明显;就数学、阅读和科学而言,周均学科课时量为6节时,教学时 间的回报率达到最高水平。本研究对学校作息时间安排、学校效能评估和减轻学生 课业负担等方面具有现实意义。
    9  《教育经济评论》创刊 暨“十三五”期间教育经济与教育 发展重大问题研讨会综述
    高 曼 杨 娟
    2016, 1(2).
    [摘要](4019) [HTML](0) [PDF 246.42 K](3037)
    摘要: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