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1卷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财政约束条件下的教育公平与教育财政政策选择
    马志远,金瑞
    2016, 1(3):3-23.
    [摘要](5785) [HTML](0) [PDF 964.76 K](3531)
    摘要:
    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地区间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存在巨大差异,而向国民提供均等化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是政府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本文构建了财政约束下教育经费测算模型,基于统计数据测算实现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均等化条件下,国家所需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总额,及为解决地区间差异中央财政所需转移支付力度。测算结果显示,在现有教育体制和教育政策下,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均等化需要中央财政向省级财政增加教育专项转移支付总额为GDP的0.5%至1.5%。影响转移支付总额的关键因素在于家庭教育经费负担比例的高低。根据测算结果,本文提出了实现教育财政均等化的三项举措:一是适度增加家庭教育经费负担比;二是调整中等职业教育零收费政策;三是鼓励民间资本对教育的投入。
    2  市一县财政分权与地方义务教育财政支出—基于全国县级数据的多层分析
    黄斌,王璇,张琼文
    2016, 1(3):24-39.
    [摘要](4169) [HTML](0) [PDF 669.27 K](3124)
    摘要:
    基于2009年全国县-市两级数据,采用多层线性模型就市-县财政分权对县级地方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的影响效应进行了经验研究。在分权化指标构建上,本文从收入、支出及自主性三个角度,分别采用预算口径和全口径对我国市-县财政分权度进行了测量。经验结果表明,市-县财政分权对县义务教育生均经费水平具有显著的负影响。市-县财政分权的加大会减少县自有财力对义务教育的投入,而县财政自主权的加大则会提高县自有财力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市-县财政分权的负效应不受“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影响。未来的财政体制改革应进一步增大地方财政自主权,并在转移支付中加入有关维持地方自有财力对公共品投入努力水平的约束性条款。
    3  教育扩展、分布与质量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魏萍
    2016, 1(3):40-55.
    [摘要](6542) [HTML](0) [PDF 1.87 M](5355)
    摘要: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得到优化调整的同时,也将促使收入分配格局发生变化,教育是影响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扩展、分布与质量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机制各不相同。理论上,在结构效应和工资压缩效应相互作用下,教育扩展对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影响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教育分布不平等则会扩大收入分配差距;教育扩展与质量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还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即存在“经济门槛效应”。本文采用1995-2011年中国24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从教育的扩展、分布与质量三方面重点考察了教育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教育扩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之间存在库兹涅茨“倒U”关系,且目前中国仍处于“倒U”曲线的左侧;教育分布越不平等,收入分配差距越大;教育质量的改善未能起到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效果,原因在于城乡、地区之间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因此,政府应加快普及高中教育,贯彻落实教育扩展政策;统筹教育协调发展,促进教育分布公平;优化教育投入结构,促进教育质量提升。
    4  城-镇-乡人口教育差距的演变及影响机制
    黄维海,刘梦露
    2016, 1(3):56-76.
    [摘要](5450) [HTML](0) [PDF 789.00 K](3845)
    摘要:
    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以平均受教育水平测量的城乡人口教育差距,并没有出现库兹涅茨倒U型发展,乡村、县镇与城市之间的差距都在不断扩大。对近20年间差距演变的过程进行分析表明,乡村和县镇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的增长速度始终低于城市,尤其是县镇区域几乎没有增长。通过对主要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并没有促使已经存在的差距自然消弥,城乡两个被分割的群体通过显性渠道与隐性渠道不断地文化教育再生产是差距存在和扩大的社会基础;高中阶段教育投入的增加更多是促进了城镇人口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初中阶段教育投入城乡差距的扩大直接导致人口受教育程度差距的扩大,而小学阶段教育投入城乡差距没有显示出统计上显著的影响;非户籍人口流动造成城乡人口结构的异质化,并进而扩大城乡常住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差距;户籍人口迁入对城市和县镇人口受教育程度都有提升作用,迁出在抵消迁入的提升作用后,仍然导致城市与县镇之间教育差距的扩大。
    5  教育中的同伴效应研究述评:概念、模型与方法
    杜育红,袁玉芝
    2016, 1(3):77-91.
    [摘要](9245) [HTML](0) [PDF 670.35 K](7011)
    摘要:
    教育中的同伴效应是指宿舍、班级、年级或学校内同伴的背景、行为及产出对学生产出或行为的影响。教育中的同伴效应起初使用的是同质性模型,即认为无论个体如何选择同伴,总效益是不变的,同伴效应是一种零和现象。进而发展到异质性模型,即认为同伴效应对不同个体的作用结果是不一样的,通过合理的分配能够提高总效益。研究方法则从以普通最小二乘法为主的统计关联研究,发展到借助于随机实验、自然实验以及准实验的因果推断研究。同伴效应的研究为正确地认识和评价相关教育政策,获得最优组织学校教学的方式,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了依据。
    6  灾难之殇:负向外生冲击的教育损失——以1976年唐山大地震为例
    王骏,李波
    2016, 1(3):92-128.
    [摘要](4485) [HTML](0) [PDF 11.18 M](3385)
    摘要:
    文章使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运用双重差分(DiD)模型和工具变量下的局部平均处理效应(LATE-IV)方法,研究了唐山大地震对个体受教育水平和在劳动力市场中表现的影响。研究发现,唐山大地震使得个体受教育年限减少0.14-0.21年,可看作地震的短期教育损失;此外,唐山大地震使得个体受教育年限的减少进而带来的收入损失约为3.51%-4.77%,带来的人力资本损失约占2005年唐山地区生产总值的0.30%-0.41%,可看作地震的长期教育损失。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