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2(2):3-19.
摘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这既是教育的机遇,也对教育提出了挑战。如何理解这种机遇和挑战,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使就业、创业和创新良性互动,是一项紧迫课题。为此,本刊特邀请几位学者对此展开笔谈,以期深化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赖德胜)
2017, 2(2):20-37.
摘要:本文基于教育基尼系数的计算以及区域分解,利用1988—2012年全国31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村居民受教育年限的数据,测算和分析了我国农村居民教育省内及省际教育公平水平及变动趋势,并从收入差异、教育投入意愿和公共教育资源三个方面对农村居民教育省际基尼系数进行分解,探寻演变特征的成因。研究发现,农村居民教育省内及省际公平水平均在合理范围内,省际公平水平由区际差异决定,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增强教育投入意愿及均衡公共教育资源是提高农村居民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
2017, 2(2):38-54.
摘要:探讨子女留守决策对农民工家庭的经济影响,对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CHIP2013流动人口数据,使用工具变量法克服能力偏差导致的内生性问题,讨论了农民工子女留守对父亲收入与家庭支出的影响,探究留守问题产生的根源。研究发现:子女随迁会提高父亲的收入,但控制了内生性问题后发现,子女是否随迁对父亲的收入没有影响。暗含着能力高的父亲,更可能让子女随迁。同时子女随迁会增加农民工家庭的支出,尤其是教育和住房支出,不利于进行经济积累。此外,子女在县城、地级市以及省会城市读书对家庭支出的影响差别较大。
2017, 2(2):55-69.
摘要:在基本建成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后,中国和许多发达国家一样,都面临着持续提高教师质量的挑战。本文通过对1980—2011年间中小学教师规模、学历和年龄变动的数据分析,发现自2005-2006年起,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人力资本积累就进入增长率“趋缓”的状态,可以判断通过数量扩展、学历提升和经验积累所获得的教师人力资本,对教育质量的贡献已进入边际收益递减的“通道”,要扭转该局面,需要建立人力资本积累的新途径——“做中学”。借助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递增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中小学校的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化的实践,提出两个结论:(1)教师专业化人力资本的形成途径应该立足于组织学习而不是教师个体学习;(2)“做中学”形成的教师人力资本,如果要实现教育质量边际收益递增的新格局,还需要改革200年历史的公共教育基本制度,发现并测量教育质量的新构成。
2017, 2(2):70-86.
摘要:教育领域的政府购买服务就是政府向非政府组织购买教育服务的行为,从而实现政府对教育服务的间接提供。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做法在许多西方国家都比较普遍。我国在教育领域已经开展了诸多类型的政府购买服务,包括购买学位、购买管理、购买教育评估服务以及购买其他服务。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政府购买服务的局限性,并对教育领域的政府购买服务需要处理好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
庞晓鹏 , 严如贺 , 聂景春 , 罗斯高 , 张林秀 , 史耀疆 , 庞小冬
2017, 2(2):87-101.
摘要:本文基于西北农村小学的调查数据,研究了小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情况,并用双重差分和匹配双重差分的方法,评估了课外补习对学习成绩的影响。研究发现,成绩差的学生更多地参加了课外补习;补习资源的获取存在社会分层现象,父亲受教育水平和家庭财富都显著提高了学生参加补习的可能性。但是,参加课外补习对农村小学生的数学成绩没有显著的提高作用,原因可能是优质师资资源有限、课外补习的内容和方式不当,或者是补习教师的牟利性动机等。加强对农村小学课外补习的监督和管理,并有针对性地为农村小学生、尤其是成绩较差的学生提供有质量的补习服务,可能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有效措施之一。
2017, 2(2):102-114.
摘要:随着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逐渐成为影响我国更高层次上促进教育公平和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主要瓶颈。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本文利用多层线性模型(HLM)实证考察了影响城市随迁子女义务教育质量的因素,重点探讨随迁子女个体、家庭和学校层次因素所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随迁子女义务教育质量差异主要来源于学校内部,而且学校内部差异要远远高于校际之间的差异;良好的学校学习风气对随迁子女学业成绩有显著正向影响,兄弟姐妹数对其学业成绩则有显著负向影响,父母教育期望以及父母关系融洽对随迁子女学业成绩的影响显著为正。为此,教育政策制定者要逐步增强公立学校提供优质教育的供给能力,改善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以保证城市随迁子女能够享有平等的优质义务教育。
2017, 2(2):115-128.
摘要:课外补习教育又称为“影子教育”,是一种全球关注的教育形式。本文从家庭微观教育决策的视角,对影子教育的家庭需求、学生接受影子教育的效果等国内外有关研究进行综述。基于已有研究,国家教育发展状况等宏观因素以及家庭、学校和个人层面等微观因素共同影响家庭对课外补习教育的需求,并且接受影子教育的效果具有明显的异质性。最后,作者尝试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视角对已有的研究结果进行解释,讨论补习教育的公平性,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邮编:100875
电话:010-58805845 E-mail:jyjjpl@bnu.edu.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教育经济评论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