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2卷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2000—2014年我国中小学毛入学率的估算
    袁连生 何婷婷 李振宇
    2017, 2(3):3-19.
    [摘要](4526) [HTML](0) [PDF 1.03 M](2885)
    摘要:
    本文根据人口出生、普查及死亡率数据,估计了2000年至2014年中小学学龄人口,进而估算出了相应年份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将估算的毛入学率与官方公布的毛入学率比较后发现,官方公布的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都存在较为严重的高估。由于我们估算毛入学率的在校学生数来源于官方统计,可以推断,官方毛入学率的高估主要来自学龄人口的低估。2014年,我们估计的相对可靠的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是99.8%、87.9%和69.7%,表明当年还有约12%的初中学龄人口和约30%的高中学龄人口辍学或没有入学,义务教育还没有完全普及,达到普及高中的目标也还任重道远。
    2  打工子弟学校学生初中后流向哪里?——基于北京市1866名流动儿童学生长期跟踪调研数据的实证分析
    宋映泉,曾育彪,张林秀
    2017, 2(3):20-37.
    [摘要](7057) [HTML](0) [PDF 1.67 M](3569)
    摘要:
    打工子弟学校学生初中后流向哪里?他们的教育和就业前景如何?本文使用来自北京市10个区县50所打工子弟学校1866名初中二年级学生连续5年的跟踪调查数据,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这个群体初中后教育成就整体不高。高中(含职业学校)升学率不足40%,大学升学率不到6%。在高中阶段,就读职业学校的比例高于普通高中。在大学阶段,有近一半左右学生就读独立学院和高职高专院校。(2)这个群体整体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不高。就业者中有三分之二在低端服务行业打工,平均月薪在2500到3500元之间;10%左右以自我雇佣的方式就业;有13-21%处于无业状态。(3)他们中大多数仍然留在北京。就读职业学校的学生超过三分之二在京;上大学者中有近三成在京;不上学者中超过四分之三在京就业或无业。(4)这个群体已经开始结婚生子养育下一代,这意味着流动儿童已经开始“再生产”。本文初步分析了导致这个群体破灭的“教育梦”、低廉的“职业梦”和执拗的“留京梦”的体制因素及政策含义。
    3  我国西部地区家长参与和学生成绩的相关关系研究
    朱钰淇,常芳,史耀疆
    2017, 2(3):38-54.
    [摘要](4192) [HTML](0) [PDF 1.53 M](2805)
    摘要:
    家长参与在学生成绩的相关因素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有效利用家长参与,对提高学生成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陕西省咸阳、渭南两个市的68所学校的3245个学生样本,运用OLS回归分析家长参与和学生成绩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家长与子女讨论在校学习情况与子女的学业成绩有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与留守儿童的成绩相比,家长与子女讨论在校学习情况与非留守儿童成绩的相关性更为显著。本研究对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西部地区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成绩具有一定的启示。
    4  日本高等教育规模的地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宋玛龄,窦心浩
    2017, 2(3):55-70.
    [摘要](4385) [HTML](0) [PDF 2.57 M](2823)
    摘要:
    与我国一样,日本也存在着高等教育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衡问题。本研究分析了1974年至2012年日本大学容纳能力地区差异的实际情况及变化趋势,并对大学容纳能力的地域分布特点及地区差异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日本大城市的高等教育规模和其他地区之间长期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具体而言,在日本政府的高等教育政策影响下,除个别大城市之外,各地区国立大学的容纳能力差距相对较小,而且基本不受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影响。但相比国立大学,各地区的私立大学容纳能力差距较大,深受个人所得、城市化水平及职业构造等地域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这是造成日本高等教育规模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
    5  教育经济学博士生的培养:基于文献阅读课程设计的思考
    曹淑江
    2017, 2(3):71-82.
    [摘要](4397) [HTML](0) [PDF 1.26 M](3378)
    摘要:
    教育经济学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应该加强文献阅读教学,应该遵循 “以‘主流’、‘前沿’为主”的原则编选阅读文献。博士生在进入博士论文研究阶段之前,要深入研读教育经济学领域中的重要文献。阅读中既要领会文献的思想和结论,也要学会其研究方法,掌握其技术,学会做研究。博士生培养应该强化经济学和教育经济学的学科逻辑,加强经济学学科基本理论的教学和研究方法的训练。
    6  论教育经济学的学科内涵及其研究特质
    夏茂林,彭张力
    2017, 2(3):83-92.
    [摘要](4429) [HTML](0) [PDF 1.04 M](2808)
    摘要:
    教育经济学研究虽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由于尚有许多根本问题(如研究本质及目的、内容体系、方法体系等)并未解决,因而离一门成熟的学科标准仍差距甚远。本文力图对此进行新的探讨。从研究起源和学科来源上看,教育经济学研究起源于教育的多种功能及其因此而产生的强大的教育需求与稀缺的教育资源之间的矛盾,而并非只是教育的经济功能。从研究本质上讲,教育经济学是以提高教育效用为最终目的、综合运用经济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并揭示其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通过分析其学科性质及研究本质,并结合教育具体实践,可将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内容体系概括为教育的部门经济学问题、教育组织制度的经济学问题、教育资源配置问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问题以及教育教学行为的经济学问题等五大方面。由此进一步提出该学科研究及其方法的特殊性即必须重视社会制度的因素、切忌“见物不见人”、需要教育学研究成果和经济学研究成果的综合参与、以及经济学方法和教育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7  罗兰德·小福瑞尔对种族经济学与教育经济学的贡献——2015年约翰·贝茨·克拉克奖得主学术成就评介
    高明华
    2017, 2(3):93-110.
    [摘要](4307) [HTML](0) [PDF 1.83 M](2805)
    摘要:
    罗兰德·小福瑞尔于2015年荣膺有“小诺贝尔经济学奖”之称的约翰·贝茨·克拉克奖。在方法上他擅长大规模的干预研究和田野实验,其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族际成就差异与教育政策评估、群体身份的经济学分析,歧视与反歧视的经济学机制。缩小族际成就差异的教育政策可以分为四类:学生干预、教师干预、学校与社区干预和学业与行为干预。对于每一种类型的教育政策,福瑞尔都以扎实的田野实验和精致的计量模型给予令人信服的效果评估,为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洞见和启示,例如发现对老师的金钱激励,提前给付比事后给付效果更好,改善学校质量比改善社区质量更有利于处境不利儿童的学业。福瑞尔也研究了少数族裔学生群体中的排斥“白化”现象,为身份经济学领域做出了独有贡献。对于肯定行动,一直存在这样的迷思,即认为色盲(color-blind)的肯定行动比色明(color-sighted)的肯定行动更有效。福瑞尔以数据证实,无论是比较短期效果还是长期效果,这都是一个错误观点。明确基于族群身份的优待比基于替代变量的所谓“种族中立”的优待政策更有效。
    8  教育筛选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高曼
    2017, 2(3):111-128.
    [摘要](5779) [HTML](0) [PDF 1.64 M](3190)
    摘要:
    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教育筛选理论认为,教育的主要作用在于反映人与生俱来的能力,这与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能提高人的能力的观点相矛盾。本文先简要回顾筛选理论的发展和被广泛运用的经验研究方法;然后重点关注90年代之后教育筛选理论在国内外的新进展,从考虑雇主学习的动态模型、考虑教育生产功能的筛选模型、考虑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筛选模型以及筛选理论经验研究的实验和准实验四个方面来评述筛选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