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2卷第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双一流”建设笔谈
    钟秉林,谢维和,沈红,阎凤桥,陆根书
    2017, 2(4):3-20.
    [摘要](3973) [HTML](0) [PDF 1.93 M](2711)
    摘要:
    中央决定要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为“双一流”。什么是“双一流”,为什么要建“双一流”,如何建“双一流”,本刊约请五名学者对此进行笔谈。(王善迈)
    2  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供给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教育供给侧研究”课题组
    2017, 2(4):21-35.
    [摘要](3500) [HTML](0) [PDF 1.33 M](2650)
    摘要:
    中央政府应当是义务教育政策的主要决策者,各级政府是义务教育经费的主要供给者,政府通过教育体制、经费的管理来调控义务教育供给,但各级政府在履行义务教育职责的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导致义务教育的供给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各级政府之间义务教育事权与财权关系缺乏刚性规范和监督、教育供给存在不均衡、教育供给质量难以得到保障、教育教学活动供给出现偏差。
    3  教育投资结构对居民收入代际流动的影响分析——基于OLG模型的政策实验
    徐丽,杨澄宇,吴丹萍
    2017, 2(4):36-62.
    [摘要](4695) [HTML](0) [PDF 3.30 M](2991)
    摘要:
    本文针对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讨论教育投资结构对收入代际流动的影响。我们构建了一个带有家庭及政府教育投资的三期世代交叠模型,区分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的人力资本投资,并对政府教育投资的变化进行政策实验,分析了不同投资结构下居民收入代际流动的变化情况,讨论了促进收入流动性的政策选择。通过数值模拟发现,在政府教育投资不变的条件下,加大基础教育投资占比可以减小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改善收入分配差距。其次,随着政府基础教育投资占比的增加,子辈对父辈的收入依赖程度减小,居民收入的代际流动性增大,向上及向下的流动概率均有所增加。最后,家庭教育投资与家庭收入有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4  我国民族教育财政政策中的攀比效应研究
    刘明兴,张宸珲,张文玉
    2017, 2(4):63-81.
    [摘要](3831) [HTML](0) [PDF 2.57 M](2608)
    摘要:
    本文通过1983年至2012年全国政协与民族教育政策相关的提案数据,对地方政府争取中央教育经费支持及其相互攀比的行为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发现,随着中央对民族地区教育投入的持续增加,地方政府对中央财政教育经费的攀比诉求日益强烈,并且攀比效应的强弱受到了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制度设计和地方财政支出偏好的影响。从构建以省级统筹为基础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出发,本文对于民族教育财政政策中人员性经费、保障性经费、专项经费的体制机制改革,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有效缓解攀比效应,实现财政教育经费的合理化增长。
    5  教育公平推动经济增长?——来自美国1978—2015年数据的经验分析
    许长青,周丽萍
    2017, 2(4):82-102.
    [摘要](4853) [HTML](0) [PDF 2.51 M](3043)
    摘要:
    基于美国1978—2015年的数据,通过生产函数模型和多变量VAR模型,对美国教育公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美国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迅速提高,教育普及化程度高,教育基尼系数呈现下降趋势;教育基尼系数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倒U型”结构,短期看教育公平对经济增长具有反向作用,但长期来看,教育公平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教育公平与经济增长之间并不存在双向因果关系,教育公平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但经济增长对教育公平没有显著的格兰杰因果关系。美国社会制度性障碍导致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阻滞了社会流动,进而抑制了经济增长。美国的经验研究结果对中国推进教育公平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6  学生高中文理分科对大学表现及就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的实证分析
    崔盛,吴秋翔,潘昆峰
    2017, 2(4):103-122.
    [摘要](4730) [HTML](0) [PDF 1.51 M](3391)
    摘要:
    2014年,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存在多年的文理分科被正式取消。然而,关于高中阶段采取文理分科教学、高考采取文理分科考试的利弊讨论却争议不断。诸多研究集中探讨高中期间文理分科的合理性等问题,但缺少有关文理分科对学生大学期间及未来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论文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探讨在高中阶段文理分科机制影响下,学生进入大学及劳动力市场后的差异。研究发现:文理科学生差异化的能力特点,需要通过不同方式进行评价。虽然,他们的大学学业表现没有显著差异,但文科生英语六级成绩更高、更愿意入党、担任学生干部和攻读研究生;而在就业发展方面,文理科学生选择的行业、就业单位及工作岗位存在差异,同时理科生就业起薪更高,理科生的能力可以被市场更有效地检验。
    7  共轭: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新探索——读刘林博士的《高等教育与人才集聚两种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共轭驱动研究》
    丁三青
    2017, 2(4):123-128.
    [摘要](4140) [HTML](0) [PDF 586.35 K](2641)
    摘要:
    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考察高等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时,人才的流动性让人才集聚投入成为另一个影响人才数量进而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研究高等教育与人才集聚两种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刘林博士的专著《高等教育与人才集聚两种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共轭驱动研究》从“共轭”这一全新的视角来洞察高等教育与人才集聚两种投入之间的关系,以及两种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并通过构建相关共轭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该专著实现了研究视角、理论进展、实证工具和决策原则等综合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方法和实践意义。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