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3(2):3-22.
摘要:
2018, 3(2):23-35.
摘要: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进步将持续推动中国劳动力市场向着技术偏向型方向转变。一些需要常规性的工作将被替代,而新的工作岗位也会被创造出来,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会大幅增加,更多灵活就业形式将出现。总体而言,本次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影响一个主要特点是出现高、低技能需求增加,“中等技能被挤压” 的就业极化现象。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特殊的二元结构,同时与时俱进的教育培训不足,以及缺乏对灵活就业进行保障的相关法律,使得劳动力市场难以充分应对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因此,要继续在全社会大力推行终身教育理念,加强职业培训对人力资本生产的贡献力度,还要注意为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的劳动力群体的再就业提供相关培训和制度保障,为多样化灵活就业提供制度保障。同时,是否可以开征“机器人使用税”,也应列入政府相关部门的议事议程。
2018, 3(2):36-51.
摘要:随着科技变革加速,各国迫切需要思考如何在全球价值链中前移、占据科技生产前沿的有利位置。然而想要达到科技生产前沿、保持核心竞争优势,首先需要一只富有活力、能不断应对新型经济生产需求及变化的劳动者队伍。前沿劳动者队伍的建设需要各国对教育目标、教学内容、角色分工、适用范围进行重新定位,在以下三大方向进行调整:(1)重视基础技能,培养具备快速学习能力的学习者;(2)重视协同教育,在教育供给侧改革中充分调动家庭、学校、政府的积极参与;(3)重视建立终身学习生态圈,鼓励劳动者、企业、政府把高质量的定期技能升级作为新常态。
2018, 3(2):52-80.
摘要:农村学生“高分低录”是指高考分数相同的情况下,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录取到分数线更低的学校。同其他国家类似,这个现象在中国普遍存在。基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高考数据,本文对农村学生“高分低录”及其原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农村学生相对城市学生普遍 “高分低录”;这一现象在高分考生中更为明显。农村学生志愿填报存在“高分低报”现象,这是导致“高分低录”的直接原因。农村学生缺乏对院校和专业信息的真实观察,仅能根据院校和专业的名称等基本信息,获知院校和专业的水平。信息的缺失造成了“高分低报”以致“高分低录”现象的出现。
2018, 3(2):81-99.
摘要:非认知技能对于儿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了解父母的工资状况与儿童非认知技能的关系,有助于更全面、深入地了解非认知技能的形成。本研究基于天津市某区10所小学1740名小学生及其家长的匹配的调查数据,考察父母工资收入与小学生非认知技能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小学生非认知技能总体水平较高,其中自我管理水平最高,其次分别是负责任的决定、自我认知、关系维护技能、社会认知。2.父母工资收入对儿童非认知技能的发展具有显著影响,主要表现为中等收入家庭学生的非认知技能总分以及各分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低收入家庭;并且在控制了其他变量条件下,随着父母工资水平由低至高,对子女非认知技能影响也越大。3.家庭物质教育资源投入、父母参与教育时间与父母养育压力均对学生非认知技能有显著影响,家庭物质教育资源投入越充分,学生的各项非认知技能均显著提高;父母参与教育时间越多,对学生的各项非认知技能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父母养育压力越大,学生的非认知技能得分越低。
2018, 3(2):100-115.
摘要:本文将生均财政收入作为公平输入指标单独列出,充分考虑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优先和生均财政收入尽量公平的原则,对DEA-CCR效率模型进行改进,再结合基尼系数公式,构建了适用多输入多输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步骤、综合测度方法。并应用该方法研究了浙江省高职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与公平的权衡,探究办学水平和办学性质对其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浙江省高职教育存在生均财政收入差距较大,部分学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非DEA有效等问题;第二,在效率优先的前提下,通过调整学校生均财政收入,能实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目标,且这种兼顾并不是非此即彼的让度或牺牲,而是相互促进的良性关系;第三,办学性质显著影响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及其模拟调整。建议建立公共财政资助民办高职教育的常态机制,强化完善竞争和绩效为导向的财政拨款制度,以改善公平、提高效率、实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2018, 3(2):116-128.
摘要:很多学者都已经注意到家庭背景和教育资源获得之间存在紧密关系,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儿童就读学校的等级也往往越高。不过目前的研究大多着眼于研究个体的家庭背景对学生学业能力的影响,还比较少从集体层面考察学校生源的社会经济地位与学生心理健康、个性发展及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研究学校生源的社会经济地位与学生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对理解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教育不平等,制定相关的教育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通过对北京市19303名中小学生的问卷调查,探讨学校生源的社会经济地位及学校系统内部的教师支持、师生关系对中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发现:(1)目前中小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较高;(2)学校生源的社会经济地位对中小学生主观幸福感有积极影响;(3)教师支持在学校生源的社会经济地位与中小学生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4)教师支持的这一中介作用受到师生关系的调节,即师生关系越好,教师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越积极。教师支持对中小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邮编:100875
电话:010-58805845 E-mail:jyjjpl@bnu.edu.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教育经济评论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