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3卷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教育财政努力程度:概念与测量方法
    孙志军,郝 苗
    2018, 3(3).
    [摘要](3812) [HTML](0) [PDF 1.05 M](2872)
    摘要:
    教育财政努力程度是决定教育经费投入总量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对政府教育投入进行评价和监督的一个指标。本文认为,对教育财政努力程度的衡量包括投入努力程度和均等化努力程度,同时针对不同层级的政府和不同级别的教育有不同的目标和准则。在具体的测量方法上,关键的问题是如何确定参照标准。建立在可比较性的原则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基于计量经济模型的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方法。
    2  2016-2030年人口变动及城乡、区域分布对教育供给的影响研究
    孙百才,蔡翼飞,高春雷,高文书
    2018, 3(3).
    [摘要](4067) [HTML](0) [PDF 3.99 M](2634)
    摘要:
    近年来,中国的人口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2014年,中国放松了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了“单独二孩”政策;2016年,更进一步实施了“全面二孩”政策。人口政策的变化,为人口变化增加了额外的推动力量。人口形势的变化、生育政策的调整,无疑会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未来一段时期内,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出生人口的短期增长连同进城农村人口增加带来的入学需求增长,必然会使城市教育供给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基础教育资源日渐紧张。受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东部地区将面临着教育资源供给紧张的格局。尤其是在一些特大城市,由于人口基数庞大,政策放开带来的效果更加明显,基础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将非常突出。需要指出的是,生育政策调整导致的新增出生人口数最终会随着政策的稳步实施而稳定下来。在达到一定的峰值之后,常住新出生人口仍会趋于递减。因此,教育部门在确定基础教育资源供给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到这种短期和长期效应,既要注意短期入学需求旺盛的问题,又要考虑长远教育需求呈现稳定或递减的趋势。
    3  核心素养视角下父母参与如何影响儿童的学业发展?
    梁文艳,孙冉,叶晓梅
    2018, 3(3).
    [摘要](4085) [HTML](0) [PDF 1.95 M](2617)
    摘要:
    本研究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全面界定了儿童学业发展的指标,按照城乡户籍身份和区域流动状况将城市生活的儿童分为四类,考察了父母参与行为对各类儿童学业发展的影响并开展了差异分析。研究发现,第一,父母直接学习参与行为对促进各类儿童学业发展的作用都非常有限。特别在测试成绩类学业发展维度以及农业户籍群体中,该类参与行为均表现出显著的负向影响。第二,父母情感参与行为能够有效促进各类儿童学业的全面发展,且其有效性没有因为城乡户籍身份和区域流动状况的不同而改变。第三,父母文化参与行为对儿童学业发展的提升作用仅表现在本地非农户籍儿童,而对外来非农户籍儿童的学习意志力和好奇心甚至产生显著负向影响。在人口流动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本文的研究发现为家长更好地参与到儿童教育中提供了具体且有针对性的建议。
    4  家庭背景与学生发展:父母参与和自我教育期望的中介作用
    杨中超
    2018, 3(3).
    [摘要](5644) [HTML](0) [PDF 1.67 M](2926)
    摘要:
    打开家庭背景影响学生发展的“黑箱”,揭示家庭背景影响学生发展的过程机制,对于我们更好理解和实现教育公平,乃至促进代际流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3-2014学年)数据,本文实证检验了父母参与和自我教育期望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及其中介作用,其中学生发展包含认知和非认知能力两个方面,分别以认知能力测验标准分和学校适应性得分作为测量指标。研究发现,一方面,家庭背景、父母参与和学生自我教育期望都会对学生认知和非认知能力表现产生显著的直接影响;另一方面,父母参与和学生自我教育期望在家庭背景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中扮演着中介作用,即存在“家庭背景-父母参与-学生自我教育期望-学生非认知能力”这一路径,但是这一中介路径在对学生认知能力表现的影响中并不显著。由此可见,家庭背景对子女发展除了直接影响外,还会通过父母参与激励提升子女的自我教育期望水平来间接作用,而这种间接影响可能更隐蔽、持久。研究结论为重视家庭教育、强化父母教育参与提供了实证支持。
    5  农村初中生教育期望与学业表现关系
    刘日高,常 芳,刘 涵,史耀疆
    2018, 3(3).
    [摘要](3717) [HTML](0) [PDF 1.16 M](2676)
    摘要:
    本文利用在西部某市分层随机抽样选取的农村初中学生两期面板数据,旨在了解农村初中生教育期望现状,并用交叉滞后回归分析法研究了教育期望与学业表现的关系。研究发现:农村初中生教育期望普遍较高,超过80%的学生希望自己能上到大学及以上;学生的教育期望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年级的上升,有学生会提高自己的教育期望,但也有学生降低了自己的教育期望;农村初中生教育期望和学业表现之间能够显著正向相互预测,学生前期教育期望对于后期学业表现的预测作用更强。
    6  美国学校选择运动的最新进展、争议与启示
    王建
    2018, 3(3).
    [摘要](3846) [HTML](0) [PDF 3.63 M](2673)
    摘要:
    学校选择运动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影响力最大的一项教育改革,其核心是将市场机制引入教育领域,使学生及其家庭能够利用公共经费自主择校入学。进入21世纪以来,学校选择在美国日益获得广泛支持,参与人数表现出强劲的增长趋势,教育服务提供机构和方式日益多元化。然而,基于市场的学校选择改革从一开始就富有争议,在反反复复的政治博弈和持续不断的法律纠纷中前行。尽管我国国情条件和制度环境与美国不同,但公立教育体系同样存在供给与需求脱节和质量效率不高的问题,美国发挥市场机制和学校选择机制的经验对我国推进公办学校体制改革、解决“择校热”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7  《教育经济评论》2017年被转载文章
    2018, 3(3).
    [摘要](3216) [HTML](0) [PDF 261.26 K](2568)
    摘要: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