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3卷第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新时代高考改革深层问题的思考与构想
    李立峰 樊本富
    2018, 3(4).
    [摘要](3874) [HTML](0) [PDF 882.27 K](2944)
    摘要: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新一轮高考改革是高校考试招生改革历史上最系统、最全面的一次改革,方案打破了文理分科,推行选考科目改革、取消录取批次改革等。但是,困扰高考改革深层次的问题依然存在,高中学业质量标准缺少区分度制约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科学分层,选考科目的专业分化仍有待提升。因此,研制基础教育学业质量标准,对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动高考改革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基于专业分化的选考科目要求不仅能够避免学生难以适应专业学习的问题,而且还能矫正缺少明确选科标准下不同组合在录取中的不公平问题。
    2  新时代基于高考数据的区域教育教学评价实践与展望——以江苏省为例
    杨从意 范美琴 朱文琪
    2018, 3(4).
    [摘要](3647) [HTML](0) [PDF 1.16 M](2695)
    摘要: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我国进行了力度空前的高考改革。高考改革对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形成倒逼机制,各项教育教学活动越来越离不开考试数据的分析和支持。高考数据是教育考试机构拥有的最重要资源库,发挥其优势和价值是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突破口。立足高考数据,面向基础教育开展评价服务是推动区域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向服务型考试机构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考试评价自身深化发展的重要方向。我省区域教育教学评价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开发智能化统计评价系统、开展多层次数据价值判断,研制出了较为优质的高考评价报告,分为地区版和学校版两类,主要包括生源、成绩、录取概况,考生答题水平分析,近三年成绩比较,质量综述与教学建议等内容,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汇聚形成区域教育教学评价地图,具有评价内容多元、方式多样、结果细致的特点。经过两年的实践,我省已建立起较为稳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报告体系,初步实现了对基础教育教学的精准反拨和指导,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果和反响。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引入增值性评价,加强成因分析,重视个体评价等,完善区域教育教学评价工作,更好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和育人功能。
    3  “双一流”大学建设绩效监测与评估:一个基于AHP理论的分析框架
    许长青
    2018, 3(4).
    [摘要](4038) [HTML](0) [PDF 905.25 K](2859)
    摘要:
    本文在综合考察中外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基本理念:全球竞争力、全人类的学术价值追求以及卓越的社会服务。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采用AHP技术整合指标体系,构建了“双一流”大学建设科研绩效评价标准及动态监测评估模型,明确了各指标的权重等级。在投入指标中,人力资源和科研经费是核心,凸显出人才资源在“双一流”大学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及经费支持的基础性作用。在产出指标中,学术奖励、新增经费、新增基地、著作论文、知识产权等对科研产出绩效产生重大影响。优化绩效评估就必须要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增强模型稳健性,实现静态与动态、定性与定量、政府主导与中介机构参与的有机统一。
    4  “新机制”政策对教育支出的影响——基于中国农村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哈巍 刘叶
    2018, 3(4).
    [摘要](3879) [HTML](0) [PDF 977.03 K](2878)
    摘要:
    2006年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以下简称“新机制”)是中国政府对农村地区实施的最大规模教育类转移支付。本研究利用“新机制”政策中央政府对各省的义务教育经费分担比例的差异,采用比较间断时间序列的回归方法,考察上级政府转移支付是否对义务教育经费支出产生了影响。研究发现,政策实施后西部地区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的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相对于中部地区都发生了显著的增长,但是教育经费在总量上并未发生显著的变化。这个研究结果一方面说明“新机制”实现了政策设计的初衷,即由教育经费中来源于上级政府拨款的部分取代原有来源于地方政府和家庭支付的部分,从而减轻地方政府和家庭的负担;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新机制”在实施初期由于力度有限并没有带来教育经费总支出的增长。使用高中教育支出和大学教育支出作为结果变量进行安慰剂检验的结果显示,“新机制”并不能被同时期实施的其他教育类转移支付所解释。但是当我们把省级的卫生、农业、科技和文化支出作为解释变量时,发现“新机制”很大程度上挤出了省级的科技支出。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新机制”政策的实施效果,也为未来政策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了指导建议。
    5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统筹的问题与对策
    赵 丹,陈遇春,王 兵
    2018, 3(4).
    [摘要](3499) [HTML](0) [PDF 1.71 M](2724)
    摘要: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义务教育“城挤-乡弱”两级分化的办学问题日益突出,“城乡一体化”成为新时期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迫切诉求。为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如何更加合理地统筹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是重要前提。现实中,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统筹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很多地方政府对“公平与效率”目标的理解仍存在简单化倾向,学校布局与县域行政区划缺少统筹规划和科学设计,偏远儿童上学远、上学难问题仍然存在,各类学校发展的不均衡问题比较突出。由此,各级政府应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教育发展观,确保学校布局统筹过程中优质资源覆盖每一位适龄儿童;将学校布局与县域行政区划统筹考虑;引入GIS技术,完善学校布局统筹的技术程序;采取差异化措施满足特殊群体的教育需求;创新多元路径促进各类学校优质均衡发展。
    6  学前教育投入“中部塌陷”问题研究
    李贞亿,龚欣,钱佳
    2018, 3(4).
    [摘要](3723) [HTML](0) [PDF 2.58 M](2810)
    摘要:
    利用2010年至2015年省级统计数据,本文探讨了学前教育投入“中部塌陷”问题。研究发现:中部地区在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政府成本分担比、师资配置和教师待遇等方面落后于东部和西部地区,存在“水平塌陷”现象。其中,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塌陷程度最大,且中部与东、西部地区的差距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学前教育投入“中部塌陷”只是部分指标的塌陷,在办园条件方面中部优于西部。助推中部经济崛起,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学前教育支出责任,强化地方政府学前教育投入责任,鼓励地方政府发挥自身优势主动拓展社会资源,是实现区域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选择。
    7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与现实困境
    陈 颖
    2018, 3(4).
    [摘要](4168) [HTML](0) [PDF 1.33 M](2966)
    摘要:
    新中国成立后,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重要教育形式,培养了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持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奠定了重要的人力资本。伴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三起三落的变化态势,目前进入了一个下行的通道。本文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中等职业教育数据的梳理,同时对比高等教育的发展,分析了中等职业教育近年来滑坡的原因与困境。不同于第一个谷底的行政性干预和第二个谷底的政策导向与民众意愿的相契合而涌向高等教育,第三次的下行通道更源于民众的理性权衡与思考,因为这时仍处于政策导向强力推进时期,但并不能阻挡中等职业教育逐渐萎缩的趋势。这其中,有国家经济社会形势变化的外部原因,也有外因作用下中等职业教育主动或被动积累下来的内部原因。有鉴于此,应该全方位贯通中职与高等教育的通道,政府要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与关注,大力倡导“工匠精神”。
    8  教育如何影响人们的政治效能感——基于CGSS2010的实证研究
    孙伦轩,刘好妤
    2018, 3(4).
    [摘要](4519) [HTML](0) [PDF 853.59 K](3088)
    摘要:
    政治效能感是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的心理基础,也是人们接受学校教育的非货币收益之一。基于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实证研究发现:受教育年限与人们的内在政治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但与外在政治效能感并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关系。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受教育程度更高的公民,会有更频繁的政治关注、政治讨论以及更高水平的政治认知,但这三种机制对两种政治效能感的影响却并不统一。这为我们理解教育程度与公民制度化参与行为之间的“倒挂现象”提供了新的解释,也为新时期学校教育在进一步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中发挥重要作用提供改革方向。
    9  基础教育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划分研究——“我国层级政府间基础教育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学术研讨会综述
    赵 婧
    2018, 3(4).
    [摘要](3461) [HTML](0) [PDF 606.59 K](2784)
    摘要: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