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3卷第6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教育财政制度演进历程、特征与未来进路
    杨会良,杨雅旭
    2018, 3(6).
    [摘要](3887) [HTML](0) [PDF 924.95 K](3307)
    摘要: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教育财政制度改革发生了深刻变革。通过对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教育财政体制的演变历程进行梳理,将教育财政制度划分为改革开放初期两级分权、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初创、公共教育财政制度的完善与后4%时代教育财政制度的完善四个阶段,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财政制度,表现出受制度环境影响、自上而下贯彻落实、政策执行推动、法制建设逐步完善以及从效率转向公平等特征。最后从理念重塑、职能划分、投入标准与法律制度四个方面,提出中国未来教育财政制度改革的思路和实现路径。
    2  大国教育公平:中国学生资助政策改革四十年回顾与展望
    曲绍卫,王 皓,时嘉琪
    2018, 3(6).
    [摘要](3903) [HTML](0) [PDF 1.00 M](2902)
    摘要:
    学生资助工作伴随市场经济改革和综合国力的增强,越来越受到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及依托中国的社会制度,学生资助政策得以不断的完善与落实。目前,中国学生资助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建立了覆盖学前教育阶段、义务教育阶段、普通高中教育阶段、中职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阶段的完备政策体系。推进教育公平一直是中国政府长期坚持的基本教育政策,从计划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不断改革深化过程中,学生资助工作适应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不断丰富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内容和路径,有效提高了学生资助工作的力度、深度和效度,进而极大促进了中国不同学段教育公平的实现。本文回顾了1978年至今各学段学生资助政策建构目标、经济背景、核心内容等,立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环境,为今后学生资助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参考性建议。
    3  改革开放40年我国义务教育财政公平理念与政策演变
    李祥云,雷玉琪,邹 乐
    2018, 3(6).
    [摘要](3731) [HTML](0) [PDF 892.90 K](2680)
    摘要:
    本文回顾了改革开放40年中我国政府从解决“上学难”、“上学贵”到“上好学校”一步一步推进义务教育财政公平的历程。研究发现,伴随着我国义务教育财政公平理念的演变,政府均能根据当时制度环境做出合适的财政保障制度安排,且基本满足不同阶段人们对义务教育财政公平的诉求。今后要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必须要解决好几个关键问题,即确立每个学生须达到最低的义务教育质量标准,弄清使每一所学校的学生达到设定的质量标准所需的资源构成,并准确估算其成本。在此基础上,建立“需求导向”的义务教育财政保障制度。
    4  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改革与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年回顾与展望
    陈静漪 宗晓华
    2018, 3(6).
    [摘要](3484) [HTML](0) [PDF 921.90 K](2616)
    摘要:
    改革开放至今已历四十载,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与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基础性和制度性保障不可分。与国家宏观财政体制改革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经历了“乡村自给”、“以县为主”、“公共财政保障”和“城乡一体化”四个阶段。通过四个阶段的改革与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更加彰显,财政保障更加坚实,资源配置更加公平。然而,作为中央和地方的共同财政事权,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支出责任的划分与相关制度建设仍然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未来应继续深化多级共担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改革,为实现义务教育“有质量的公平”目标提供坚实的财政保障。
    5  从单位福利到多元供给——改革开放四十年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改革
    曾晓东,刘 莉
    2018, 3(6).
    [摘要](3502) [HTML](0) [PDF 1.14 M](2662)
    摘要:
    学前教育事业虽然体量小、内容简单,却包含着最复杂的政策难题。其一,目标多元,挑战主管部门的政策综合性。学前教育不仅要促进儿童发展,还是女性就业和家庭支持政策的组成部分,这与教育主管部门的传统业务有明显差异;其二,市场主体多样,政策工具复杂,挑战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市场、价格和福利分配效率的行政管理能力。在挑战面前,学前教育事业面临着顶层设计的艰巨任务。论文通过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学前教育发展历程,探讨了40年来经济体制改革对学前教育事业的影响,得出如下研究结论:学前教育一直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遗留了多种办学体制问题。学前教育的供给体制从单位福利到多元供给体系转变的过程,迫切需要超越儿童发展,超越所有制进行系统设计。有鉴于此,应该施行体现家庭视角的学前教育公共政策取向,在政策目标上明确服务女性就业与促进儿童发展并列,政策工具上重视家庭指标代替地区和区域指标;学前教育政策迫切需要跨越所有制和隶属关系,体现事业管理的理念,依法管理,实施管办评分离,鼓励小规模、多样化服务。
    6  改革开放四十年职业教育财政回顾与展望
    田志磊,赵晓堃,张东辉
    2018, 3(6).
    [摘要](3585) [HTML](0) [PDF 1.57 M](2832)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经历了辉煌、滑坡与重塑。在梳理历史沿革的基础上,本文重点讨论了重塑阶段的一系列职业教育财政政策,尤其是政策制定的逻辑及其影响。示范校、中职免学费、中高职生均拨款机制等政策迅速而深刻的改变了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产教关系的基本格局,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不过,无论是职业教育投入动员方式,还是财政政策促进产教融合的效果上,都存在改进的空间。
    7  地方财政能力如何影响学校布局?
    陈建伟,祁毓,纪雯雯
    2018, 3(6).
    [摘要](3579) [HTML](0) [PDF 884.90 K](2623)
    摘要: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地方财政能力如何影响地方土地开发和公共教育资源供给的空间布局模型,发现因地方财政能力不足而需要为土地投资并提高来自土地的财政收入激励下,提升土地投资征税率将降低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的空间覆盖范围。本文进一步收集地方土地出让结果公告数据,匹配县级财政经济数据后回归发现,财政能力越强的地方,越能够将其公共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布局到偏远地区,也即项目位置距县域中心的标准化距离越远,这对幼儿园和小学的布点尤为显著。工具变量回归结果也证实了财政能力与标准距离的这一因果关系。进一步的回归还发现,地方政府投资土地提升土地出让价格,有助于提升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
    8  撤点并校与学龄人口城镇化:“第一步”效应
    许敏波 李若瑶 杨卿栩
    2018, 3(6).
    [摘要](4160) [HTML](0) [PDF 902.52 K](3001)
    摘要:
    本文利用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即“撤点并校”)政策对于农村地区6-12周岁学龄人口城镇化进程的影响。采用地区小学数量的减少速度作为撤点并校政策强度的代理变量,我们发现,整体上撤点并校政策推进了学龄人口的城镇化进程,但是这种效果在省份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合理的撤并整合教育资源提高了农户的教育净回报;不合理的撤并降低了当地教育净回报,促使农户离开户籍所在地,间接推进了城镇化进程。
    9  大国体制下的基本公共品供给机制探索——《多级财政体制下的公共品供给:“省直管县”改革与农村义务教育》评介
    洪银兴
    2018, 3(6).
    [摘要](3253) [HTML](0) [PDF 802.22 K](2716)
    摘要:
    对于财政层级较多、区域差异显著的大国而言,如何科学、合理地划分包括义务教育在内的基本公共服务事权与支出责任,面临着复杂的挑战。新时期在构建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方面,应综合考虑外溢性、信息复杂性和激励兼容等因素,按事权构成、实施环节等明确分解各级财政应承担的职责,提高基层政府供给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确保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服务。宗晓华博士的这本专著以“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变革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多级财政体制下的农村义务教育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问题,视角新颖,分析系统,研究结论和相关建议对当前改革具有决策参考价值。
    10  《教育经济评论》2018年总目录
    2018, 3(6).
    [摘要](2886) [HTML](0) [PDF 833.21 K](2745)
    摘要: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