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4(2).
摘要:文章采用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的大规模调查数据,以我国东部某省的初中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学校在促进处境不利学生抗逆和降低教育结果不均等方面的可能作用。研究发现:(1)抗逆学生集中的学校的生源平均家庭阶层地位及阶层异质性更高、教育资源更充足、教学质量更高、学校氛围更积极。(2)学校学生的平均家庭阶层地位和阶层异质性、教育资源、教学质量和学校氛围是学业抗逆结果的显著预测变量。处境不利学生进入阶层地位更高、教育资源更充足的优质学校将有助于改善与家庭背景相关的教育结果不均等状况。基于上述发现提出促进学校教育结果均等化的四点建议:降低学校生源的阶层分割、促进学校生源的阶层整合;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并注重优质资源分配的公平性;提升教师有效运用差异化、合作式、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能力;构建支持性的积极学校氛围。
2019, 4(2).
摘要:消除贫困是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因素。贫困是相对的,且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衡量,健康、生活水平和接受教育程度则是传统的贫困判定指标。本研究在修正了联合国开发署的MPI测度指标后,构建了包含健康、教育、生活水平和社会认同4个维度及15个指标的相对贫困测度指标体系。采用2015年CGSS数据计算出浮动多维贫困阈值下,中国19个集中连片贫困覆盖省份的总体多维贫困指数。将贫困指数分解后,发现在所有阈值下多维贫困深度都大于21.96%,教育和社会认同维度对多维贫困指数的影响高于物质维度。而教育层次对多维贫困具有显著削减作用,其中义务教育的脱贫效应最大,高中教育成为消除多维贫困的转折点。
2019, 4(2).
摘要:2014年初,北京市启动了义务教育综合改革,旨在均衡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的分布。为了研究学校教育质量对房价差异的贡献及其在义务教育综合改革前后一定时间段内的变化,本文采用北京市2013-2016年二手房交易价格数据,利用基于回归方程的夏普里分解方法,以市重点、区重点和普通校划分学区等级,研究在这四年中教育质量对住房价格差异的贡献及其变化。研究发现:以Gini系数衡量,教育可以解释接近20%左右的房价差异;教育质量对房价差异的贡献在2014年教育综合改革前后有明显变化;与区重点相比,市重点对房价差异贡献更大。
2019, 4(2).
摘要:如何促进规模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对城市的认同是我们城市化进程中紧迫而重要的课题。本文研究了子女随迁以及子女城市就学如何影响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同感。使用2011年的全国流动人口动态调查数据,我们发现与将子女留守老家的流动者相比,子女随迁极大地提高了农民工对所在城市的认同感,具体表现为,更喜欢现在居住的城市,更关心所在城市的变化,更愿意融入这所城市。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子女随迁均呈现出高度一致的正影响,其中处于学龄阶段子女的随迁对农民工城市认同的效应尤为突出。作为进一步的机制探究,我们发现,与在农村老家相比,带子女,尤其是学龄阶段子女一起在城市生活的农民工会比在农村生活更幸福。我们的研究对提升农民工及其下一代对城市的认同感、农民工市民化以及城市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意义,也对户籍制度和教育制度改革方向提供重要借鉴。
2019, 4(2).
摘要:教师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力量,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保障。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离不开教师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因此,研究教师劳动力市场问题对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相关研究更多聚焦于高校教师劳动力市场分割问题,而对于中小学教师劳动力市场分割研究相对较少。利用北京市抽样调查数据,对中小学教师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情况进行的实证分析发现:在分割特征方面,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劳动力市场存在明显的城乡、办学质量和经济发展区域等三大分割特征;从教育收益率指标来看,城区与农村、优质与薄弱中小学之间教师的教育个人收益率均存在显著差异,并且优质与薄弱中小学学校教师教育个人收益率的差异程度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减弱。为打破中小学教师劳动力市场的种种分割,构建开放、自由的教师劳动力市场,应该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制度,改革、调整重点校和示范校等优质学校扶持政策。
2019, 4(2).
摘要:本文发现:全国合计折算后的教师(含大中小学及中职中专)年人均工资福利及补助支出从2007年的38871元逐年增加至2016年的121620元;各省份教师年人均工资福利及补助支出水平位次排序固化现象比较严重,发达的始终在前,落后或不重视的始终在后;教师年人均工资福利及补助支出从从京津沪、东部、西部、中部呈梯度递减趋势,呈现出中部塌陷现象,其差异水平不太大且呈下降趋势。就各阶段教育而言,普通高校教师年人均工资福利及补助支出要明显高于中小学及中职中专的,也高于特殊教育及学前教育的,而学前教育的远远低于其他各阶段教育的。教师“工资指数”在2.0上下徘徊,略有增加,但仍低于发展中国家水平;人均财政支出对教师年人均工资福利及补助支出的贡献有所下降。这10年间,部分省份的教师工资福利及补助支出严重滞后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而部分省份则严重滞后于当地人均财政支出水平。针对上述发现,我们建议需要进一步加强省级政府及中央政府的统筹力度,加大对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的督查力度,切实提高教师收入,尤其是对短板中的短板的学前教师收入更加需要政府及社会较大增幅的增量投入以尽快提高其收入水平;针对中部塌陷现象,中部地区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教师工资福利的投入力度,中央政府可视财政情况适当加大对中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邮编:100875
电话:010-58805845 E-mail:jyjjpl@bnu.edu.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教育经济评论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