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第4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我国中小学教师工资制度的几个问题

      2019, 4(5).

      摘要 (2964) HTML (0) PDF 841.17 K (29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人力资本与全球增长新动能:对我国教育发展的启示

      2019, 4(5).

      摘要 (3541) HTML (0) PDF 1.23 M (26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全球发展的关键时期,信息科技与人工智能的普及彻底改变了传统工作的性质。这使得“人”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比以往更加突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将极大程度取决于人力资本的质量与提升速度。基于对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人力资本指数”教育宏观监测数据的研究背景、测算方式以及相关数据的介绍与分析,本文发现我国不仅在教育结果方面优于全球平均预期水平,还在推进教育现代化与建设教育强国过程中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本文对未来人力资本发展战略提出三点政策建议:(1)充分认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是促进人的发展;(2)足够重视劳动力市场中人力资本存量的技能提升;(3)积极建立向学校教育阶段前后延伸的“全人生周期”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 “全面两孩”政策背景下我国基础教育资源供需状况研究

      2019, 4(5).

      摘要 (3065) HTML (0) PDF 2.26 M (22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而全面两孩政策的进一步实施必然会增加新生人口,进而给本已稀缺的教育资源尤其是基础教育带来更大的压力。基础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第一阶段,“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必然会对其产生广泛而深刻的而影响。因此,要分析全面两孩政策下我国基础教育资源的需求以及教育资源紧缺程度,提前研究和预判“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的基础教育在校生规模,合理安排和配置基础教育资源,主动做好新时代下的基础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与制度安排,为我国教育资源规划提供借鉴参考。研究发现,我国基础教育各阶段在校生规模和资源需求都呈现倒U型的变化趋势;学前、小学、初中三个阶段的在校生规模和教育资源需求呈现“波浪型”的态势;目前,除初中阶段师资力量基本满足需求以外,其他阶段基础教育的人、财、物三类教育资源都有一定程度的紧缺,尤其是学前教育资源缺口最为严重。建议相关部门要根据学龄人口和在校生规模的变动趋势上科学设计、尽早谋划教育资源的配置,并针对不同阶段对教育资源的需求进行科学配置。

    • 农村特殊教育的双重属性及其跨期矫正:基于不同支出类型的视角

      2019, 4(5).

      摘要 (2927) HTML (0) PDF 813.68 K (24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流动、留守与学生学业成绩:来自CEPS的经验证据

      2019, 4(5).

      摘要 (3664) HTML (0) PDF 1.11 M (25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基线调查数据,本文使用工具变量消除模型的内生性后探究了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差异,并进一步分析了其影响机制。文章主要有以下两点结论:第一,流动儿童的数学和英语成绩显著低于留守儿童,而二者的语文成绩没有显著差异。第二,家庭经济水平的高低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来自经济水平较高家庭的流动儿童受到流动的负向影响较小,经济水平的正向效应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消流动对学业成绩的负向效应。本文对农村家庭的教育决策具有直接借鉴意义,也对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 中等职业教育对农民工过度劳动的影响——基于直接和间接效益的经验证据

      2019, 4(5).

      摘要 (3226) HTML (0) PDF 802.33 K (24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基于2013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建立农民工过度劳动选择的简化式方程和结构式方程,分析中等职业教育对农民工过度劳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教育水平提高使得农民工群体过度劳动的概率下降;相比于普通高中教育,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农民工过度劳动概率更低;中等职业教育主要通过提高男性农民工的技能水平,增加其工作稳定性,来降低其过度劳动的概率,而主要通过提高女性农民工的工资,降低其过度劳动的概率。因而,政府部门应注重中等职业教育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通过增加中等职业教育的深度可有效缓解男性农民工的过度劳动;通过扩大中等职业教育的广度,可有效缓解女性农民工的过度劳动。

    • 蒙古国教育健康收益的实证研究

      2019, 4(5).

      摘要 (3343) HTML (0) PDF 1.03 M (23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基于2007-2008年蒙古国的家庭社会经济调查数据,采用probit和IV-probit回归模型,探究了蒙古国学校教育的健康收益。研究发现,对于18~60岁的成年人而言,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年,不患慢性疾病的概率将显著增加0.108。对于男性而言,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年,不患慢性疾病的概率将增加0.115;对女性而言,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年,不患慢性疾病的概率将增加0.100。蒙古国的私立院校的成立导致个体接受高等教育的可能性发生变化,以接受高等教育的可能性作为受教育年限的工具变量,IV-probit估计结果发现教育对成人不患慢性疾病的概率有负向影响,但并不显著。对于17岁以下的儿童而言,母亲的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年,最近一个月没有健康问题的概率将增加0.032,且在0.05水平显著。与此相反的是父亲的受教育年限只对农村孩子的健康产生显著影响。总之,在蒙古国没有证据表明父母的受教育年限对孩子的健康有影响。本研究为蒙古教育的非市场收益提供了新的证据。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