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5卷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政策工具视角下流动儿童义务教育财政责任分担研究
    马立超,胡耀宗
    2020, 5(1):3-14.
    [摘要](3164) [HTML](0) [PDF 853.65 K](2315)
    摘要:
    政策工具是政府在执行相关政策、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时所采用的方法或机制,施耐德和英格拉姆的政策工具分类为剖析流动儿童义务教育财政分担提供了理论框架。在流动儿童义务教育财政责任分担的演进过程中,权威型、能力型、诱导型、符号劝诫型和学习型工具等五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政策执行时复杂的运作系统,但五种政策工具的使用频率、作用方式、目标群体、目的与地位迥然相异。对不同政策工具的组合使用情况进行比较,发现政策执行中多级政府、公民办学校与家长社会等多方主体间力量不均衡。未来的政策应减少行政命令,善用“保健”与“激励”;开发新型政策工具,创新工具作用方式;宣扬价值理性,净化政策工具实施环境。
    2  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义务教育的最低成本测算——以H省B县小学为例
    李祥云,周 云
    2020, 5(1):15-32.
    [摘要](2929) [HTML](0) [PDF 967.66 K](2662)
    摘要:
    要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努力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就义务教育而言,就需要测算出每所学校所需多少教育成本。本文以H省B县小学为例,运用成本函数法测算了该县每所小学达到县给定教育质量标准所需的最低成本。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学校实际财政拨款远低于达到县设定的质量标准所需成本;质量标准越高,学校所需投入的成本也越高;达到相同的质量标准,农村学校所需成本要高于城镇学校。因此,要实现县域内公平而有质量的义务教育,需在财政可负担的范围之内设定质量标准;调整中央与地方义务教育支出责任,进一步加大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且新增的投入要向农村学校倾斜。
    3  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成就、困难与趋势——兼论公用经费的合理配置
    马佳宏,尹春杰
    2020, 5(1):33-49.
    [摘要](2893) [HTML](0) [PDF 815.54 K](2365)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全面实现了普及和免费,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均衡发展工作不断推进,城乡与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学校管理与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人民的教育获得感日益增强。然而,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仍有待破解,办学条件和教学设备落后的状况还需要改变,教师队伍结构优化和素质提升的任务还很艰巨。展望未来,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同全国一样,将更加重视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更加重视城乡统筹,实现优质均衡;更加重视多样化发展,突出办学特色。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领域的改革,在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公用经费的配置方面,需要不断提高公用经费投入的标准,建设和完善学校预算管理制度,改进公用经费拨付与管理模式,建立公用经费绩效评价的管理机制。
    4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外补习研究回顾与展望——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杨 萌,薛海平,高 翔
    2020, 5(1):50-67.
    [摘要](3065) [HTML](0) [PDF 2.62 M](2885)
    摘要:
    本文通过知识图谱可视化和共词分析法,对我国1979—2019年基础教育课外补习问题研究的中国知网文献数量、作者、机构、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分析,探寻国内课外补习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脉络。结果发现:国内基础教育课外补习研究呈现出发展速度快、学科视角集中在教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研究方法以量化分析为主、研究主体之间合作度较低等研究特点。我国基础教育课外补习研究未来发展需要提倡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和研究视角的多学科化,呼吁研究主体之间开展合作研究形成研究网络,推动开展基础教育课外补习问题专项发展调查研究。
    5  名师能否出高徒?——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的实证研究
    吴秋翔,琚运婷,崔 盛
    2020, 5(1):68-86.
    [摘要](4348) [HTML](0) [PDF 1.20 M](2508)
    摘要:
    本文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以获得过各级各类教学奖项的老师作为识别名师的依据,通过研究获奖教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验证了“名师出高徒”这一传统观念。研究发现,获奖教师对所教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从学习成绩指标来看,名师的确能够出高徒;而教师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平均成绩等因素不具备对教师获奖的预测作用,从因果推断的角度来说,排除了给“名师”分配“高徒”的影响偏误。从解释机制来看,名师对教学方法的重视与运用是其影响学生成绩的机制之一,他们多采用师生互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来促进教学的有效性。有鉴于此,在教师的终身发展中应重点关注他们关于有效教学方法的培养,同时进一步完善教师荣誉制度建设,将教学方法与教学成效作为名师评价和选拔的有效指标。
    6  学校自主决策、教师参与式治理与学生学业成就
    祁 翔,何瑞珠
    2020, 5(1):87-109.
    [摘要](3535) [HTML](0) [PDF 944.84 K](3050)
    摘要:
    本文基于2012年上海PISA数据,利用多层回归模型分析学校自主决策和教师参与式治理对学生数学、科学和阅读素养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在现状方面,上海学校的决策自主程度和教师参与决策程度均低于OECD国家平均水平。其次,在影响方面,学校自主决策并不能提高学生学业成就,但允许教师参与学校治理有利于学生学业成就。最后,具体到各决策领域,学校财务预算及职员配备决策自主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业成就;教师参与职员配备决策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业成就,但教师参与薪酬决策反而不利于学生学业成就。本文结合上海的教育制度对此进行解释,并就如何促进基础教育学校自主决策、教师参与式治理以改善学习成效提出建议。
    7  去大城市就业是否可以带来更高的教育回报?
    杨 娟,艾美彤
    2020, 5(1):110-128.
    [摘要](3078) [HTML](0) [PDF 870.34 K](2338)
    摘要:
    近年来,以西安、武汉为代表的省会城市相继出台了吸引人才落户的政策。然而北京和上海两个超大型城市却不断提高落户条件,以控制人口规模。为了更好的研究人才流动策略,我们分析了2002年和2012年城市规模对教育回报率的影响。结果显示随时间推进,城市规模对于教育回报率的作用明显增强。在2012年,城市人口每增加1%,劳动力的教育回报率平均增加1.15%-1.21%;而城市GDP每增加1%,教育回报率会增加约1.07%-1.14%。通过工具变量校正内生性偏差的结果显示,城市人口每增加1%,教育回报率会增加4.84%-5.14%;城市GDP每增加1%,教育回报率会增加约2.80%-2.97%。此外,城市规模对于不同性别、不同受教育程度和不同年龄群体的教育回报率的影响是不同的。对于30-40岁间大专以上学历的女性教育回报率的影响最大。而当考虑由物价水平调整的实际收入时,城市规模对教育回报率的正向影响作用减弱,当考虑由房价水平调整的实际收入时,城市规模对教育回报率的影响由正转负。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