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5卷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特岗计划”与农村教师供给笔谈
    郑新蓉,王成龙,杜屏,黄斌,苏尚锋
    2020, 5(3):3-27.
    [摘要](2888) [HTML](0) [PDF 1.13 M](2545)
    摘要:
    “特岗计划”实施十余年来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存在特岗教师待遇保障落实不到位、特岗教师质量褒贬不一等情况。在谋划国家教育“十四五”规划及加快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特岗计划”实施现状亟待进一步审视与研判,以便及时调整政策并对“十四五”期间农村教师供给相关问题提出政策性建议。为此,本刊特邀请几位学者对此展开笔谈,以期从不同视角认识这一政策。
    2  中小学教师职业情感的影响因素研究
    安雪慧
    2020, 5(3):28-40.
    [摘要](3672) [HTML](0) [PDF 807.70 K](2615)
    摘要:
    中小学教师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教学质量不仅受到教师专业知识的影响,也受其岗位认同、事业态度和职业荣誉的影响。本文使用抽样调查数据,从教师个人及专业特征、学校特征和组织管理环境方面分析影响中小学教师幸福感、成就感和荣誉感的因素,为提升策略提供有力支撑。研究表明,良好的教师专业发展通道、薪酬水平和管理组织环境能够提升教师的岗位幸福感、事业成就感和社会荣誉感。提升中小学教师幸福感、成就感和荣誉感,既要提高教师工资待遇、拓宽教师专业发展通道、加强教师资格证使用力度,还要加强学校组织行为,加强各类教师的融合管理,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教师的心里面,真正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3  我国幼儿教师工资福利支出水平变化及差异分析——基于2010-2017年的面板数据
    付卫东,沙苏慧
    2020, 5(3):41-56.
    [摘要](3803) [HTML](0) [PDF 1.50 M](3246)
    摘要:
    保障我国幼儿教师工资福利的充足和均衡是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为全面了解我国幼儿教师工资福利的水平和差异,本研究基于2010-2017年全国31个省的数据,运用均值、泰尔系数等指标进行相关测算,深入分析了我国幼儿教师工资福利支出的水平变化及差异情况。研究结果表明,2010-2017年间,我国幼儿教师工资福利水平不断增长,但其增长幅度在很大程度上被物价等因素所抵消。其次,我国幼儿教师工资福利支出呈现“中部塌陷”特征。第三,我国幼儿教师工资福利支出在不同地区间及地区内存在较大差异。为此,我国各级政府需要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合理划分财政责任,均衡我国学前教育资源配置,不断提高我国幼儿教师工资福利水平,不断促进我国地区内和地区间的幼儿教师工资福利的均衡分配。
    4  科研参与能提升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吗? ——基于教育科研素养中介作用的实证检验
    吴 颖,崔玉平
    2020, 5(3):57-74.
    [摘要](3605) [HTML](0) [PDF 1.06 M](2449)
    摘要:
    幼儿园教师是“办好学前教育、实现幼有所育”的第一人力资源,他们的专业发展直接关乎教师队伍建设和学前教育质量。论文基于苏州市微观调查数据,使用分层回归及Bootstrap检验法实证分析了科研参与对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影响,以及教育科研素养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1)有、无科研参与经历的幼儿园教师在专业发展水平及其各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2)科研参与次数对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包括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具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3)教育科研素养在科研参与次数和专业发展水平的正向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且中介效应大于直接效应;(4)教育科研素养的中介作用存在异质性,它分别在科研参与次数对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在科研参与次数对专业理念与师德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对此,呼吁改变“没必要搞科研”抑或“科研增加负担”等刻板印象,鼓励并大力支持幼儿园教师更多更高质量地参与科研,为其持续推动专业发展助力。
    5  县域农村幼儿园教师来源背景与流动意愿——基于湖北四县的实证分析
    王鹏程,龚 欣
    2020, 5(3):75-89.
    [摘要](3311) [HTML](0) [PDF 833.98 K](2765)
    摘要:
    教师来源是教师群体重要的属性特征,主要包括教师正式入职前所携带的个体特征、家庭特征、教育背景、入职途径等。基于湖北四县的农村幼儿园教师的数据显示,目前县域内农村幼儿园教师的来源结构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职业内流动意愿和职业外流动意愿:其中影响教师职业内流动意愿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特征与家庭特征,如农业户籍、属地、教师资格证、家庭子女个数、父亲职业;而影响教师职业外流动意愿的来源背景因素集中在个体特征与入职途径上,如属地来源、教师资格证、教师是否与园所签订合同等,家庭特征与教育特征对其职业外流动意愿无显著影响。基于教师来源背景与流动意愿的关系,本文为进一步提高农村幼儿园教师留教意愿提出相应的建议。
    6  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现状与趋势——基于近五年我国教育经济学年会论文的热点、主题和发表分析
    成 刚,杜思慧,王雪童,刘子祎
    2020, 5(3):90-107.
    [摘要](7467) [HTML](0) [PDF 958.41 K](3588)
    摘要:
    我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作为重要的学科交流平台,每年的参会论文反映着教育经济学的前沿动向。本文选取2015-2019年年会的910篇会议论文作为研究对象,借鉴经典的学科逻辑体系进行主题分类,使用文本挖掘和文献计量的方法,对研究热点和主题分布进行分析,发现教育、发展、学生和高等教育、义务教育、大学生分别是频率最高的词语和学术短语。教育与社会公平关注程度始终较高,教育和个人教育投资行为、教育与个人发展等系列研究强劲增长。教育的政府投入和保障始终是教育财政核心问题。本文创新性地追踪研究会议论文的会后发表情况,从发表数量、发表时滞、被引情况、主题分布和发表期刊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客观呈现学科研究的学术特征。最后,本文针对性提出相关建议。
    7  “近朱者赤”:良好的同伴会产生正向影响吗?
    杨 洲,黄 斌
    2020, 5(3):108-125.
    [摘要](3169) [HTML](0) [PDF 946.73 K](2551)
    摘要:
    利用2013-2014年“中国教育追踪调查”基线数据,探讨了同伴效应对学生个体学业成绩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伴效应对学生个体的英语成绩影响最大,同班同学成绩每提高10分,学生个体成绩将会提高4.62分。其次,加入同伴成绩的平方项和方差以探讨同伴效应的非线性影响。结果表明同伴效应中存在显著的、正向的、非线性关系。同时,同班同学成绩的方差对学生个体成绩产生负向影响,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说明有可能存在班级学生能力的异质性不利于提高个体学业成绩的情况。第三,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探讨同伴效应的影响。结果显示无论是匹配前还是匹配后,拥有学习成绩优异的同伴群体的学生个体的成绩显著高于其他群体的学习成绩,再次证明同伴效应的存在。最后,进一步筛选出同伴在相同班级的样本,结果显示拥有学习成绩优异的同伴群体的学生个体的成绩显著高于其他群体的学习成绩。
    8  《教育适应中国人口结构发展趋势研究》研讨会综述
    张立龙,余秋梅
    2020, 5(3):126-128.
    [摘要](2959) [HTML](0) [PDF 599.89 K](2582)
    摘要: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