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5卷第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政策监督体系研究:一个基于公共政策的分析框架
    吴开俊,廖康礼
    2020, 5(4):3-17.
    [摘要](3130) [HTML](0) [PDF 1.02 M](2573)
    摘要:
    全面监督、科学评价和及时纠偏现行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政策,对新时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教育公平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基于公共政策视角,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政策监督是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政策体系中对政策执行发挥着预防性、惩罚性和建设性功能的子系统;在执行层面应从监督主体、监督对象和监督方法三个方面完善政策监督的实务体系;为使政策执行真正落实到位,应加强政策决策论证并完善自上而下的监控督导机制,重视审计监督以进一步提升监督工作的独立性、全面性和专业性,注重监督结果运用以扎实推进问责落实,注重问题反馈和经验总结以不断推进政策优化。
    2  来华留学教育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哈 巍,陈东阳
    2020, 5(4):18-37.
    [摘要](3712) [HTML](0) [PDF 1.07 M](2513)
    摘要:
    到2017年,我国已经是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地国家。随着公共财政投入不断增加,来华留学教育政策的社会经济影响也日益为人关注。基于国际经验和已有研究,本文试图从实证角度分析探讨来华留学教育对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积极影响。利用1999-2017年间中国与178个国家的贸易面板数据,基于贸易引力方程和PPML(泊松拟最大似然估计)方法的分析,并通过工具变量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本文研究发现:来华留学教育对我国的出口贸易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分留学项目来看,相较于奖学金项目,自费项目留学生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按不同国家收入水平来看,中低收入国家的来华留学生促进作用较强;按不同国家生源规模来看,主要生源国家的来华留学生群体表现出更明显的贸易促进作用。
    3  如何推动大学生返乡创业?——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动机的探究
    马永霞,王菲悦
    2020, 5(4):38-55.
    [摘要](3889) [HTML](0) [PDF 1.23 M](2934)
    摘要: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提出以来,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开展推动了我国创新战略发展。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和乡镇的发展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大学生返乡创业符合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需求,对大学生创业动机进行研究对于明晰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动机需求、厘清返乡创业行为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具有返乡创业倾向的农村生源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质性访谈与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对大学生返乡创业动机进行模型构建以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首先,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创业动机可划分为需求动机、成就动机、责任动机、环境机会四个维度;其次,大学生返乡创业最为看重对环境机会的把握,之后是需求动机、责任动机和成就动机;最后,大学生个人背景、学历背景以及家庭背景在对返乡创业动机存在显著的影响。建议农村大学生自身在加强创业能力自我培养的同时,高校和政府针对不同动机的农村生源大学生提供差异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以吸引大学生开展返乡创业活动。
    4  教育与农村居民相对贫困:收入视角的实证测度与微观证据
    张永奇,马梦迪
    2020, 5(4):56-69.
    [摘要](3303) [HTML](0) [PDF 1.15 M](2437)
    摘要:
    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数据,构建联立方程模型实证分析教育对农村居民相对贫困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相对贫困标准下我国农村地区贫困发生率依然较高,达到14.53%,受教育年限越低的农民群体,陷入相对贫困概率越大;教育对低收入群体边际效应明显大于高收入群体。基于收入决定方程Shapley值分解法测算显著变量对农村居民相对贫困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教育是影响农村居民相对贫困的最主要原因,其他变量,包括性别、健康水平、东部地区也对农村居民相对贫困有一定影响。因此,在解决农村居民“脱贫”的过程中,应持续重视教育对阻断农村居民贫困代际的作用。
    5  入学早晚对孩子真的有影响吗?
    赵绍阳,卢历祺
    2020, 5(4):70-89.
    [摘要](3376) [HTML](0) [PDF 1004.79 K](3470)
    摘要:
    本文研究了由出生月份决定的入学年龄对孩子认知水平、非认知水平以及受教育程度的影响。首先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的追踪数据,将出生月份作为入学早晚的工具变量,发现提前入学或者推迟入学的孩子的认知、非认知水平在初中阶段都没有显著异于正常入学的孩子。而即使在遵从入学截止日期正常入学的孩子中,相对年龄较大的孩子的学业和非认知表现也不会显著优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接着利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数据和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四川省数据样本,建立双重差分模型,发现入学年龄也不会对终生受教育程度有显著影响。
    6  上海考生恋家吗?基于一所高中学校档案管理数据的个案研究
    马红梅
    2020, 5(4):90-105.
    [摘要](2774) [HTML](0) [PDF 1.04 M](2240)
    摘要:
    为获取更好的机会而进行的迁徙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方式之一。本文基于上海市某实验示范中学高三毕业生的学籍档案资料检验了迁徙可行能力对学生升学选择的家校距离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被录取的大学声望和所报考专业的受欢迎程度等信息后,高考成绩背后的可行能力是拓展学生家校两地距离里程的有效预测指标。对于报考国内大学的学生,高考成绩若在本校排名前15%可以将高等教育选择集的空间边界拓宽到方圆1400公里以外;但可行能力对学生迁徙里程的影响是一个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过程。也就是说成绩比较好和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更倾向于留在上海本地的高等教育机构,学生和家长在高校选择时非常看重城市这一要素,为了留在上海可能放弃学校质量。
    7  我国幼儿教师工资收入的地区差异及动态演进
    沙苏慧 付卫东 李赵
    2020, 5(4):106-118.
    [摘要](4525) [HTML](0) [PDF 997.35 K](3700)
    摘要:
    本文运用了Kernel密度估计和马可夫链分析方法,从时间和空间的视角详细分析了2010-2017年我国幼儿教师工资地区收入差异的状态及演进趋势。结果表明:一,我国幼儿教师工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地区间工资收入水平趋于固化。二,幼儿教师工资地区收入差异呈“多极化”特征,且随着年限延长,“多极化”现象愈发严重,幼儿教师的地区收入差异的不公平度加深。三,区域收入差异呈现出“两极”收敛的趋势,各地区幼儿教师的工资收入在分布中的相对位置愈发固定。最后,从差异演进来看,我国幼儿教师工资地区收入差异向全国平均水平收敛,我国幼儿教师工资收入发展趋势良好,但仍需预防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针对此,笔者建议尽快建立学前教育投入长效机制,明确幼儿教师工资收入标准,设立并提高幼儿教师津补贴额度。
    8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工作的特征及其对教师绩效工资研究的启示
    侯龙龙,朱庆环,赵 平
    2020, 5(4):119-126.
    [摘要](3127) [HTML](0) [PDF 1.09 M](2516)
    摘要: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将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产生巨大影响。人工智能的出现要求教师工作从创造性和关爱性、同情心两个维度进行调整和改善。反观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状态,却比较明显地呈现出机械式、重复性、常规性等特征,而少有表现为挑战性、探究式、创造性和关爱性的工作状态。显然,中小学教师的这种工作状态无法适应人工智能技术对教师工作的挑战,这使人类教师面临着被替代的潜在风险。另一方面,教师绩效工资的相关研究普遍认为,应当强化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而这种激励作用实际上令教师的工作更容易处于重复性、常规性的状态,也就是更容易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的状态。因此,这种强化绩效激励的研究导向是令人担忧的。与此相反,本研究倡导开展更多关于如何激发教师创造性与关爱性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可以从人本主义思想中寻求理论支持。本文建议,在未来的研究中,教育经济学对教师激励的研究主题应当做出相应的转变和调整。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