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5卷第5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十四五”期间优化教育经费投入结构研究
    王亚男,元 静,胡咏梅
    2020, 5(5):3-23.
    [摘要](4008) [HTML](0) [PDF 1.69 M](2448)
    摘要: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总体增速放缓,经济发展步入“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教育经费投入也进入“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关键阶段。当前,我国教育经费投入结构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第一,学前教育投入水平偏低,投入规模增长缓慢,尤其是学前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第二,虽然中等教育经费投入占比与OECD国家接近,但是在生均经费水平上与OECD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第三,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还存在较大差距。基于教育经费投入结构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作用的相关实证研究,发现中等教育具有更高的经济增长贡献率,不同层次的教育经费投入对地区经济的贡献存在明显差异,不同教育层次的人力资本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程度也不同。通过以上研究发现,建议在“十四五”期间,应当落实各级政府在学前教育投入中的责任,推进普惠性学前教育的发展;保持对基础教育投入的稳定增长,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推进普职教育均衡发展;优化教育层次结构,主动适应各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
    2  2020-2035中国人口大省义务教育阶段资源配置研究——以四川省为例
    乔锦忠,沈敬轩,李汉东,钟秉林
    2020, 5(5):24-52.
    [摘要](4289) [HTML](0) [PDF 2.91 M](2456)
    摘要:
    2020-2035年是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期,而学龄人口、师资与经费投入是举办义务教育的基础条件。四川省是我国人口第四大省、西部地区的重要省份,以四川省为例对2020-2035年人口大省的义务教育适龄人口与教育资源需求进行预测,对于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有重要意义。基于Leslie矩阵的队列要素法和实地访谈法构建人口预测模型进行的分析结果表明:1. 2020-2035期间四川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人数呈现出先增后减趋势,与2019年相比,2035年在校生总量将下降45.1万,义务教育中小学将减少1266所,其中小学过剩1425所,小学教师过剩3.23万人,初中则存在1.68万人的专任教师缺口;2. 2029年四川城区学生将超过镇区,对应城区的学校、教师需求不断增加,与2017年相比,2035年城区小学存在缺口884所,农村地区小学则过剩1156所。有鉴于此,在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应以在校生数量总体减少为契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回应人民群众由“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教育需求转变。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由农村向镇区和城区的转移的必然趋势,科学配置城乡教育资源,重视、保障边远山区适龄儿童的受教育权。另外,还应注意发挥新形势下线上教育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的积极作用,提高教师队伍信息素养,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3  2000年以来学前教育投入与成本分担的国际趋势
    赵嘉茵,袁连生
    2020, 5(5):53-66.
    [摘要](3705) [HTML](0) [PDF 795.34 K](2296)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在国际上得到普遍认可,进入本世纪后,学前教育成为各国教育发展的重点。那么,2000年以来,各国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和政府分担的比例有什么变化?各级政府之间又是如何分担的?各国如何对私立学前教育提供财政补助?基于OECD和UNESCO统计数据的分析发现:第一,学前教育投入水平逐步提升已成国际大趋势,其中多数OECD国家和金砖国家学前教育经费总投入占GDP的比例显著提高;第二,多数UNESCO经济体和全部金砖国家,财政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和占全部财政教育经费的比例有较大提高;第三,政府分担学前教育成本的比例稳定提高,其中多数OECD国家主要由政府负担,且主要由中央和中层政府负担;第四,许多国家都制定和实施了对私立学前教育的财政补助政策;第五,国家和地区之间学前教育投入与成本分担的差异很大,UNESCO经济体之间的差异还在不断扩大,但OECD国家之间的差异在显著缩小。我国应借鉴学前教育投入与成本分担的国际经验,提高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水平,提高政府分担学前教育成本的比例,提高中央和省级政府分担学前教育经费的比例,加大对民办幼儿园的财政补助。
    4  美国联邦政府创新教育预算的动因、实践和启示
    张荣馨,任丽蓉
    2020, 5(5):67-80.
    [摘要](3028) [HTML](0) [PDF 1.35 M](2260)
    摘要:
    创新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动力,也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取向。美国是一个创新大国,其联邦政府将创新教育作为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凝聚的重要抓手,通过预算保障创新教育的发展。在实践上,美国联邦政府为创新教育预算设立了专门的负责主体,预算编制详实、精细、公开,预算执行确保规范性和有效性,明确预算目标实施预算结果问责。美国联邦政府的经验值得中国借鉴,中国创新教育预算在政策、投入、结构、科目、公开、执行等方面需进一步提升。
    5  大学生何种能力助推创业绩效的提升?——来自中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监测调查的证据
    杨 峰 曲绍卫
    2020, 5(5):81-91.
    [摘要](3423) [HTML](0) [PDF 772.20 K](2495)
    摘要:
    大学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力军,这一群体的知识优势、竞争意识、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进程。然而,取得创业成功并非易事。创业能力是关键变量。在创业教育大力推进的新形势下,普通高校大学生有关创业的思想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那么这一群体的创业能力如何?大学生不同维度的创业能力在提升创业绩效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本文通过创业绩效来验证大学生成功创业者不同维度能力的创业贡献程度,样本数据来自2019年我国实际创业的普通高校本科生的抽样调查,筛选出2040份本科生成功创业者的有效样本,着重对其自身所具备的创业能力和创业绩效进行深入研究,构建最优定序逻辑斯特回归模型,探究不同维度创业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程度,从而得出资本运作能力、市场风险防范能力对创业绩效有显著地促进作用,其次是战略规划与实施能力也有较大促进作用,而机遇判断与把握能力、组织设计与团队管理能力、沟通协调与文化建设能力和技术转化与应用能力等对创业绩效没有显著影响。这些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初步的创业能力与绩效关系。
    6  一流大学振兴与产学研合作的关系:德国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高东燕,张倩倩,苏丽锋
    2020, 5(5):92-106.
    [摘要](3264) [HTML](0) [PDF 853.88 K](2467)
    摘要:
    一流大学建设与产学研合作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德国为重振其一流大学的世界地位和竞争力,先后推出了“卓越计划”和“卓越战略”,并加强一流大学与企业的合作。为了解德国一流大学振兴的成效以及与产学研合作之间的实际关系,本文对德国一流大学振兴与产学研合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卓越计划”的实施,德国的一流大学振兴取得了一定成效;不过,德国一流大学由于经费投入相对不足等原因,与世界顶尖大学仍有明显差距;德国实现了一流大学振兴与产学研合作相互促进的目标。结合研究发现,本文提出了推进我国“双一流”建设、加强我国产学研合作以及协调两者关系的政策建议:坚持并完善我国“双一流”建设的动态考核和调整机制,继续加大经费投入,理顺产学研合作机制,提高产学研合作质量,促成“双一流”建设与产学研合作的良性循环。
    7  本地务工与外出务工劳动力的工资差异——兼论迁移对教育回报率的影响
    方超,黄斌
    2020, 5(5):107-126.
    [摘要](2973) [HTML](0) [PDF 1.04 M](2227)
    摘要:
    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差异是决策者与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基于2014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处理效应模型、无条件分位数回归及其分解等方法,研究了本地务工与外出务工劳动力的工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与本地务工相比,外出务工能够显著提高劳动力的工资水平,迁移的收入效应在不同分位点上具有异质性的特征,突出表现为能够更好的促进低收入群体的个体增收。同时,外出务工劳动力的教育回报率的异质性收益特征随收入分位点的变化呈现出U型曲线的变化趋势;本地务工与外出务工者的工资差异主要集中在低分位点上,并且具有“黏地板效应”的鲜明特征,不能被解释的歧视成为本地务工与外出务工劳动力工资差异的决定因素,而教育年限、工作经验及其平方项构成的人力资本变量则在可解释因素引致的工资差异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