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6卷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十四五”时期中国普通高中的经费保障:现状、挑战与展望
    梁文艳,何 茜,胡咏梅
    2021, 6(1).
    [摘要](3546) [HTML](0) [PDF 1.82 M](2626)
    摘要:
    本文梳理了21世纪以来四个五年规划时期中国普通高中教育经费保障的政策与投入状况演变,利用跨国样本横向数据比较和面板回归模型分析等技术手段系统剖析了经费保障可能面临的问题,进而对“十四五”时期经费保障的需求和政策优化进行了展望。本文认为,普通高中教育在经费保障的充足性与公平性上已取得了巨大进步,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教育机会的需求。但是,在“十四五”时期,立足多样化、综合化和特色化的高质量发展目标,中国普通高中教育经费保障还面临需求压力持续增大、保障渠道相对单一以及经费配置不均衡等挑战。基于上述分析和判断,本文结合适龄人口变动对“十四五”时期教育经费的需求进行了测算,并围绕坚持政府投入主体地位、完善多渠道资金筹集体制、优化政府转移支付制度这三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展望。
    2  高中学生资助管理绩效评估研究——基于2019年省级统计数据的实证分析
    李朝晖,曲绍卫
    2021, 6(1).
    [摘要](2972) [HTML](0) [PDF 887.33 K](2375)
    摘要:
    高中学生资助作为党和政府的保民生和暖民心工程,承担起推进教育治理方式现代化和人才结构优化的重要使命。本文根据高中学生资助现阶段特点和发展动态,设计和建构三级指标评估体系,并对2019年省属单位高中学生资助管理现状展开实证评估,发现资助管理成效主要包括:资助制度建设完善、政策落实效果突出、资助资金管理规范,资助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国家助学金实际资助比例不当、资助信息报送不及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库建设不到位等。针对上述问题并结合高中学生资助工作的实际状况和发展趋势,提出了具有参考价值的政策建议。
    3  “省直管县”财政改革与县级财政教育支出——基于河南省县级面板数据的双重差分估计
    董俊燕,宗晓华
    2021, 6(1).
    [摘要](3836) [HTML](0) [PDF 988.07 K](2828)
    摘要:
    财政体制改革对于县级政府的教育供给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教育财政体制应如何调整适应,是当前县级教育财政供给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利用2002-2013年河南省县级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DID),分析了2004年和2009年河南省两次“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对县级政府教育财政支出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省直管县”财政改革显著降低了财政支出用于教育的份额。一个可能的解释是,由于“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财政政策,县级财政对教育的负担一直比较重,“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加大了县级政府的财政自主权,增加了来自上级的转移支付,但由于省级政府管理幅度过大,县级政府受到的监控弱化。县级政府一旦掌握了财政自主权,更偏好与经济建设相关的基建类公共物品的提供,最终导致县级政府财政中用于教育的比例显著下降。因此,这就要求上级部门逐步转向多元化的绿色GDP考核机制,保障了“省直管县”改革后县级政府对教育的支出,势必会促进“省直管县”改革的效果。
    4  教育投入对地区脱贫的影响:动态约束与边际收益——以新疆贫困县为例
    蔡文伯,黄晋生,袁 雪
    2021, 6(1).
    [摘要](3096) [HTML](0) [PDF 870.88 K](2506)
    摘要:
    2020年是我国全面脱贫的关键节点,科学审视扶贫政策的实施效果不仅关乎着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实现,也是后脱贫时代政策调整的基本参照依据;而厘清教育投入在脱贫攻坚中的现实价值,掌握教育投入对地区脱贫影响的动态规律,则是拔出穷根的基本诉求,更是扶贫成效得以稳定与延续的现实保障。利用新疆35个贫困县的面板数据,从静态和动态的角度分析教育投入在地区脱贫中的影响作用。结果发现:2006-2017年间,教育投入对地区脱贫的静态效应并不明显;动态约束条件下,教育投入对地区脱贫的影响呈现出稳定性与长期性、短期效益与动态约束并存的特征;并遵循着边际收益递减规律,随着综合脱贫度的提升,其边际收益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在这一机制的作用下,教育投入在短期内表现出相对较优的效果。因此,要逐步建立教育扶贫的长效机制,做好扶贫政策的动态评价工作,稳固已有的扶贫成果,同时要加快弥补县域教育发展短板,根据县域发展的现实需求,优化各类扶贫资源的配置结构,以发挥教育扶贫的最大效能。
    5  “双一流”高校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研究
    苏丽锋,高东燕
    2021, 6(1).
    [摘要](3190) [HTML](0) [PDF 879.29 K](2322)
    摘要:
    高校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是反映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功能的重要指标,“双一流”高校是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受到政府和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从创新资源、创新成果和成果转化三个方面来评估“双一流”高校创新能力,并从经济总量、经济结构、经济增长和经济效益四个方面来评估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上利用协调度分析模型,对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双一流”高校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进行测算。结果发现,近五年全国层面“双一流”高校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从初级协调阶段转变为中级协调阶段,但从区域角度来看,多数省区的“双一流”高校创新能力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二者的协调度仍有很大提升空间。研究结果对未来我国提升“双一流”高校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政策含义。
    6  地域流动与高校毕业生就业意愿的实现
    邱文琪,岳昌君
    2021, 6(1).
    [摘要](3408) [HTML](0) [PDF 943.33 K](2592)
    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以来经济发展环境的转变使得我国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成为就业问题关注的重中之重。本研究基于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抽样调查数据,利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了地域流动在毕业生就业意愿实现中的中介作用,以期从毕业生就业意愿与实现的角度为实现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的结合提供决策参考。研究发现,2019年已确定就业单位的毕业生中本市就业、省内跨市和跨省就业的学生比例分别为32.5%、27.5%和40.1%,地域流动类型在毕业生的国有部门意愿和收入意愿实现中具有显著的中介作用,本市就业是实现国有部门意愿的重要途径,而跨省就业是实现高收入意愿的重要途径。
    7  在线教学的不同方式对教学效果和师生支持态度的影响——基于疫情突发期间高校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
    李 静,秦春雷,朱艳春
    2021, 6(1).
    [摘要](3264) [HTML](0) [PDF 916.72 K](3524)
    摘要: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各高校开展了大规模在线教学实践,教师和学生对于在线教学的方式、效果以及态度热议不断。考虑到不同于常规状态下精心规划设计的在线教学,本文对疫情突发期间的高校在线教学实践进行了研究,通过对316名教师和2896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描述了教师和学生在线教与学的客观情况,探索了不同方式对教学效果和支持态度的影响。研究发现:疫情突发期间,在线课堂的互动越多,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越低,支持态度越差,而学生却对课堂质量和学习效果评价越高,越支持在线教学。教学技术上,采用录播和直播的授课方式相比于只推送教学资料,虽然具有技术难度也增加了教学负担,但更受教师的好评,也更受学生的欢迎。超过80%的学生主观上认为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控力是影响在线学习效果的最重要因素,而且这些学生会更加支持在线教学。最后,本文从深化认知、基础资源、教学对策和态度导向等四方面为疫情突发期间的高校在线教学提出了建议。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