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6卷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新发展阶段的公共财政与教育发展
    郑磊,郑逸敏,李虔,孙钰,刘婕,韩丽
    2021, 6(3).
    [摘要](3018) [HTML](0) [PDF 1.18 M](2534)
    摘要:
    教育财政制度及政策作为公共财政体系的一部分,既涉及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在教育事权和支出责任上的划分,也涉及政府和市场、社会资源在教育发展中如何相互配合、补充、支持。本文通过梳理新世纪以来相关政策,基于统计数据分析,系统地回顾了公共财政是如何支持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实现各自的发展目标。立足新发展阶段,在继续保证政府对教育的大力投入下,应努力通过财税制度激励家庭、企业、社会等主体对教育的支持,以此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与此同时,加快治理型教育财政改革,这既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2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端人才分布及流动特点研究——基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的实证分析
    祝维龙 ,苏丽锋
    2021, 6(3).
    [摘要](2882) [HTML](0) [PDF 921.30 K](2799)
    摘要:
    在国家“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背景下,哲学社会科学高端人才(以下简称“哲社高端人才”)队伍建设意义重大。研究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为对象,分析高校哲社高端人才的区域分布、组织集聚以及人才流动特点。研究发现,我国哲社高端人才分布具有典型的“中心-外围”特性,且这种不均在区域层面愈发严重,但在机构层面逐步缓和;高端人才流动总体呈上升趋势,并且可划分为起步期、快速上升期和回落平稳期三个阶段;尽管我国人才流动已颇具规模,但高端人才流动仍以经济驱动为主,组织声望的驱动作用减弱。研究认为,高校哲社高端队伍建设可着力于对易流动群体的关注,在引导人才有序流动的基础上,优化人才布局,充分发挥高端人才在引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  低分高录或高分低录,哪个更(不)好?——对高考录取不匹配的效果估计
    王琼琼,丁延庆,李欣,吴晓刚,叶晓阳
    2021, 6(3).
    [摘要](3766) [HTML](0) [PDF 924.39 K](4151)
    摘要:
    本文利用“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数据,对中国高考志愿填报方式和录取机制改革对学生与大学匹配模式的影响,以及不同匹配模式对学生的学业表现和就业状况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首先,基于各省份不同年份的高考招录政策改革,使用双重差分法估计了不同志愿方案对学生和大学匹配的影响,分析发现高考志愿填报与录取机制改革背景下同一高校录取的学生的特征存在差异;高考志愿填报与录取机制改革对学生与学校的匹配度产生不同的影响:相比于顺序志-愿考前报制度,考后估分报和平行志愿改革都显著降低了学生与学校的低匹配(高分低录),并提高了学生与学校的高匹配(低分高录)。进一步使用外生政策改革作为匹配模式的工具变量,两阶段回归结果显示学生与学校的低匹配没有显著影响学业表现,而学生与学校高匹配对学业表现有显著负向影响;学生与学校的低匹配或高匹配会通过影响学生进入的学校或专业类型对毕业后的收入产生负向影响。
    4  高校扩招、人力资本空间集聚与城市创新
    黄金玲
    2021, 6(3).
    [摘要](3411) [HTML](0) [PDF 2.07 M](3377)
    摘要:
    人力资本空间集聚是我国人力资本分布的典型特征之一,集聚扩大了人力资本的外部性。本文从空间的角度,使用2000-2015年的人口普查样本数据和专利数据,探究人力资本空间集聚对城市创新的影响。发现大专及以上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增加1个百分点,那么以每万人专利申请数表征的城市创新产出会上升近54个。将高校扩招作为工具变量,进行2SLS回归,发现该影响依然显著,说明高校扩招导致城市人力资本集聚增强从而促进了创新产出。按照Getis空间过滤模型将空间效应分解为集聚效应和溢出效应后,发现大专及以上学历劳动年龄人口占比每增加1个百分点,溢出效应能够促进相邻城市的创新产出增加近90个。另外,市场化程度、户籍门槛、人口密度等因素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创新产出。因而,促进城市创新发展,不仅需要增加城市自身的人力资本积累,还需要进一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空间溢出效应。
    5  现金资助对贫困高中生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基于随机干预实验的证据
    何章立,丁小浩
    2021, 6(3).
    [摘要](2863) [HTML](0) [PDF 939.53 K](2615)
    摘要:
    家庭经济状况是影响贫困学生学业成就的主要因素,那么,一定的现金资助能否成为提高贫困生学业成绩的有效方式?本文通过对SY基金会圆梦助学项目数据的分析,探究对贫困高中生施以不同方式的现金资助对其学业成绩的影响。SY项目的设计分为两部分:第一,进入项目的学生随机被分为三组实验组和一组对照组,实验组的学生得到不同方式的的现金资助承诺,对照组无现金资助承诺;第二,所有进入项目的学生都得到了未来求学阶段的现金资助承诺。研究结果表明:总体而言,参与该项目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但对于高中阶段学业成绩提高的程度而言,该项目各组别之间并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文章对实验数据结果的含义进行了讨论:现金资助承诺似乎可以产生一定的激励效果,但是现金资助类型与激励效果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化。
    6  学前教师薪酬受资格证书的影响吗?
    付卫东,周威
    2021, 6(3).
    [摘要](3200) [HTML](0) [PDF 804.88 K](2461)
    摘要:
    学前教师是提高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确保学前教育“公益普惠高效”发展的资源库及动力泵,但当前我国学前教师薪资待遇普遍不高。本文对6省(区)16县(区)的学前教师进行抽样调查,基于回归分析对其工资水平进行探究。研究得出:1.学前教师教育收益率不到4%,不同证书对学前教师教育教师收益率影响不尽相同,总体上看学前教师资格证能够略微提升学前教师教育收益率,其他证书影响不显著;2.不同地区学前教师教育收益率不尽相同,中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保育员证书对东部及西部地区学前教师教育收益率呈正向影响,而学前教师资格证书对中部地区学前教师教育收益率呈负向影响;3.随着教师收入水平的提升,学前教师教育收益率逐渐降低,且在高收入分位上保育员证书、小学及以上资格证书对教师教育收益率呈负向影响。针对研究发现的相关问题,本文提出提高学前教师教育收益率,加强学前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增强学前教师教育收益率“相对均衡化”等建议。
    7  影子教育研究:教育经济学研究新领域——对薛海平教授新著《我国基础教育课外补习研究》的评介
    胡咏梅
    2021, 6(3).
    [摘要](4184) [HTML](0) [PDF 766.62 K](3360)
    摘要:
    基础教育阶段的影子教育在亚太许多国家和地区相当普及,也是当前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吸引了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展相关研究,但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影子教育问题研究还很薄弱。薛海平教授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我国影子教育问题研究,其新著《我国基础教育课外补习研究》集中呈现了作者近五年的影子教育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影子教育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该著作利用我国基础教育多项大规模调查数据,采用计量经济模型,多视角、多层次、多方法分析了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家庭资本与课外补习参与的关系、课外补习对学生成绩和中高考升学的影响、课外补习在家庭资本与学生成绩和升学结果之间的中介效应等问题,拓展了我国教育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人力资本理论、家庭资本理论和教育生产函数理论,为家长理性认知和审慎对待影子教育问题,以及为政府完善规范校外补习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