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6卷第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与教育观念创新
    田汉族
    2021, 6(4).
    [摘要](3877) [HTML](0) [PDF 964.07 K](3576)
    摘要:
    教育经济学科学揭示了教育与经济的真实关系以及教育行为背后的经济逻辑,为准确理解和有效解决教育改革中的问题带来了全新观念,从教育经济价值观、教育投资观的确立,到教育市场观、教育民营观的形成,再到教育产权观、教育改革成本观、教育治理效能观的拓展,无不打上了教育经济学的烙印。系统梳理教育经济学不同发展阶段的重大理论成果,发现教育经济学的知识生产与教育观念更新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讨论促进了教育经济价值观形成,人力资本理论研究强化了教育投资观,教育生产理论研究深化了教育效率观,教育产业问题争鸣使教育市场观、教育民营观更加明晰,而对教育制度经济学的探索则唤醒了教育治理的经济逻辑意识。深入探讨教育经济学知识生产与教育观念变化之间关系,不仅可以强化教育经济学对教育实践的经济理性导向、成本与效率意识和效益最大化思想引领作用,引发人们心灵深处的教育思想革命与教育观念的自我超越,为教育实践发展提供了新方向、新思路、新想法,而且可以确证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不断成熟的学科的强大生命力。
    2  我国代际收入流动状况及教育在其中的作用——基于CHNS 1989-2015年数据的实证分析
    许长青,梅国帅
    2021, 6(4).
    [摘要](3569) [HTML](0) [PDF 936.87 K](2842)
    摘要:
    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难等现象,使得人们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再度审视,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对于社会流动的促进作用受到广泛质疑,教育在代际收入流动中的作用问题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重点。文章利用2018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CHNS),采用指标法和回归法双重测度中国代际收入流动性及其教育作用;运用logit模型探讨教育在社会流动与收入代际效应中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第一,我国社会收入代际效应明显,代际收入总流动率普遍低于0.6,流动水平偏低;代际收入流动距离指数维持在1.000左右,代际流动距离相对较小;代际收入向上和向下流动指数普遍低于1.000,流动水平较低;第二,教育有效促进代际收入流动并伴随个人受教育程度提高,流动距离和流动水平随之提高;第三,教育程度、收入水平与阶层流动之间存在内在正向关联机制,教育对促进个人进入高收入阶层具有显著推动作用。充分发挥教育促进社会流动的作用,需要持续推动教育公平发展、落实教育新发展理念、推进教育公共治理,完善就业社会制度。
    3  数学-性别刻板印象与教育期望不平等——基于CEPS的实证分析
    赵雨红 杨钋
    2021, 6(4).
    [摘要](5043) [HTML](0) [PDF 1.13 M](6410)
    摘要:
    教育期望是理解教育成就方面性别不平等的重要视角之一。本文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3-2014年基线调查数据,研究数学-性别刻板印象对初中学生教育期望的影响路径。研究发现,父母、社群和自我的数学-性别刻板印象会转化为男生教育期望的相对优势,转化为女生教育期望的相对劣势。路径分析发现,具体影响机制是外界环境中的数学-性别刻板印象观念和行为,通过影响学生自我的数学-性别刻板印象、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和学生的数学成绩,最终影响个体的教育期望。本文对理解教育期望的性别差异和教育不平等的再生产具有参考价值,对促进教育期望和教育成就的性别平等提供了一些启示。
    4  高校“双创”教育学生参与度模型及影响因素
    马永霞,王 琳
    2021, 6(4).
    [摘要](3658) [HTML](0) [PDF 2.02 M](2608)
    摘要:
    随着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创业就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目前尚存在学生参与度低的问题。本研究以“学生参与”为理论基础设计问卷,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生参与度进行调查研究。根据学生参与行为将学生分为六种类型,研究发现参与质量高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水平得分更高,个体创业意向与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均对学生学习参与度有显著影响,并通过学生参与度的中介效应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产生影响。高校应加强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情感认知,加大资源投入,并针对学生特征设计个性化教育模式来提升学生参与度。
    5  父母学业参与对子女大学准备度的影响——基于华东四省四所县中高三学生的调查
    汪卫平
    2021, 6(4).
    [摘要](2861) [HTML](0) [PDF 1.46 M](2795)
    摘要:
    大学准备度是预测学生顺利进入大学并在大学有效适应的重要指标,但在国内却尚无系统研究。基于父母参与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的框架,本研究利用华东地区四所县中高三学生的调查数据,探索父母学业参与对子女大学准备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父母的学业参与程度和质量只与以独立书桌、父母教育程度衡量的家庭文化资本相关。多元线性回归证实,父母学业参与能有效提升子女的大学准备度,但存在异质性。学习奖励对高文化资本家庭更有用,学业惩罚对低文化资本家庭更有用。父母学业鼓励以及和子女共同讨论学校发生事情对大学准备度的提升作用相对更稳健。再者,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中介机制检验发现,与作业相关的父母参与均不能通过提升子女的教育期望进而提升大学准备度。在国内加快推动家庭教育立法的背景下,我们认为对父母的学业参与要引起足够的警惕,注重参与策略和技巧,关注子女非认知能力。对于弱势群体家庭而言,学校更应该弥补他们在大学准备度上的劣势。
    6  实践教育的内涵与创新发展路径选择
    吴翠楠,韩金镕,蔡宏波
    2021, 6(4).
    [摘要](2929) [HTML](0) [PDF 871.15 K](2665)
    摘要: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快速发展,我国产业结构面临战略性调整,对人才培养的方式和方向提出了新要求。为适应高质量发展需要,我国的教育模式亟需创新,积极探索实践教育的发展路径,不断丰富教育形式。本文首先探讨了实践教育的内涵及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以“厦门模式”为例深入分析了我国实践教育创新发展路径。“厦门模式”作为实践教育发展的创新成果,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值得深入研究。特别地,本文深入讨论“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一体化的实践教育发展新模式,涵盖基地营地建设、劳动教育、职业体验、产业融合等多个领域,为实践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新思路。推动我国实践教育的创新发展,应从标准与认证体系建设、人才培养、刊物建设、数字化转型与产业融合等多维度发力。
    7  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系:一个文献综述
    吴克明,吴 丹
    2021, 6(4).
    [摘要](7049) [HTML](0) [PDF 816.60 K](4381)
    摘要:
    高等教育是影响社会流动的重要因素,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系是教育经济学长期关注的重要论题,研究二者的关系具有显著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通过综述国内外大量的相关研究文献,发现关于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系有四种代表性观点。促进论基于功能主义理论,认为高等教育是社会筛选的主要工具和向上流动的重要手段,促进了社会流动;条件论认为高等教育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促进社会流动,其促进功能是有限的、相对的;阻碍论基于冲突主义理论,认为高等教育再生产了财富、权力和文化的不平等,固化了社会阶层,阻碍了社会流动;两面论则认为高等教育对于社会流动的促进作用和阻碍作用并存。我国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也有不同的表现,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促进社会流动的功能呈现弱化趋势。展望未来,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强对高等教育与代内流动关系的探讨和识别:第二,尝试更多地从经济学视角和利用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来讨论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系;第三,积极探索和构建能够较好解释不同时期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关系变迁的理论分析框架。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