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6卷第5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流入地进口冲击、流动人口子女留守与留守儿童教育
    赵春明,谷均怡,李宏兵
    2021, 6(5).
    [摘要](2854) [HTML](0) [PDF 843.99 K](2581)
    摘要:
    在主动扩大进口、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背景下,本文利用2011-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数据,探讨了流入地进口冲击对当地流动人口子女留守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1)总体来看,流入地进口扩张显著提升了该地区流动人口子女留守概率,流入地进口冲击每提高一个标准差导致流动人口家庭儿童留守的可能性提高0.4%;(2)由于城市教育资源的可获得性和农村“重男轻女”观念,学龄阶段儿童和女童留守受进口扩张的影响明显强于其他对应组别。从技能水平来看,进口扩张加剧了低技能劳动力家庭的儿童留守,对高技能劳动力家庭则没有显著影响,有固化人力资本代际流动的倾向;(3)机制检验表明,流入地进口冲击显著降低了当地流动人口的收入水平,为了应对负向的收入冲击,流动人口的劳动力供给增加,致使流动人口无法承担子女随迁的经济和时间成本,做出家庭调整,进而导致子女留守概率提高。此外,流动人口工作强度增加强化了二者之间的促进作用;(4)拓展分析部分,进口扩张显著降低了流动人口留守子女的辍学率,促进了留守儿童教育发展。
    2  迈向普及化进程中地方普通高校生均经费差异分析
    方 芳,刘泽云
    2021, 6(5).
    [摘要](2635) [HTML](0) [PDF 1.78 M](2693)
    摘要:
    本文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在迈向普及化的进程中(2002-2018年),地方普通高校生均经费的变化情况及其省际差异和地区差异。主要发现是:第一,在此期间,地方普通高校生均总经费增速缓慢,且几乎完全源于生均预算内经费的增长。第二,生均预算内经费是导致省际间生均总经费不平等的主要原因。第三,生均经费的地区差异体现为东部高于西部、西部高于中部,以及南方高于北方。但生均经费的差异主要原因不是区域之间的差异,而是同一区域内各省份之间的差异。第四,生均经费的省际差异、东中西差异和南北差异在2012年之前都经历了先扩大后缩小的过程,并在2012年以后都呈现扩大趋势。第五,近三年,中部地区所有省份、东部地区的北方省份以及西部地区的南方省份的生均经费相对而言处于较低水平。政府应该积极制定相关政策努力增加学费、民办高校投入、捐赠、高校创收等非财政性渠道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并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以加大对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北方省份以及西部地区南方省份的财政扶持力度。
    3  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与支出结构比较研究——基于OECD国家的数据分析
    陈文博
    2021, 6(5).
    [摘要](4089) [HTML](0) [PDF 1.90 M](3813)
    摘要:
    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与支出结构反映了经费的来源和使用情况,决定了高等教育功能的发挥及教育产出的数量和质量。基于OECD国家1995~2017年数据的分析表明:首先,高等教育公共投入平均水平有所下降,家庭投入和社会投入普遍增长;其次,支出结构中的经常性和资本性支出平均占比分别为90%和10%;再次,经常性支出中的平均人员支出占比约为70%;最后,在人员支出中教师薪酬和其他人员薪酬的平均占比分别为62%和38%。相比之下,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占GDP比例虽保持增长势头,但政府和社会的投入均有所不足;支出结构中的资本性支出占比过高,经常性支出尤其是人员支出占比严重偏低。在我国迈入普及化阶段和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我国政府可根据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程度与趋势,确保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不断增长,通过改变学杂费定价限制等逐步提升家庭和社会投入占比;构建起以经常性支出为核心、资本性支出为辅的高等教育经费支出结构,推动其从以物为主向以人为主转变。
    4  学生课外补习参与的同伴效应研究
    金红昊,谢心怡,杨 钋
    2021, 6(5).
    [摘要](3020) [HTML](0) [PDF 802.07 K](2688)
    摘要:
    在密集型育儿模式下,教育投资逐渐从学校场域内延伸至学校场域外,愈来愈多的家庭购买课外补习,以期帮助子女在升学选拔中取得相对竞争优势。同伴是学生学业发展和升学竞争的核心参照群体,会对学生及家庭的教育选择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从同伴效应的视角切入,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探讨同伴对学生课外补习参与的影响,并对内在的影响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实证分析发现,学生课外补习参与存在明显的同伴效应。就其影响机制而言,班均课外补习参与率的提升会改变学生家长对于课外补习效用的认知,并增加班级内部的学业竞争压力,从而提升学生个体参与课外补习的可能性。本文研究结论不仅从学理层面揭示了教育竞争和课外补习参与之间的关联性,更能从实践层面为合理引导学生的课外补习参与行为提供政策启示。
    5  子女教育投入对女性劳动参与的影响研究
    陈芷凡
    2021, 6(5).
    [摘要](3163) [HTML](0) [PDF 1.46 M](3021)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下降的原因一直是许多学者研究的重点。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本文利用OLS模型和Probit模型首次研究中国社会背景下子女教育投入对女性劳动参与的影响,并使用工具变量法解决了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实证结果表明,在子女教育投入对女性劳动参与的影响中收入效应占主导,即子女教育投入的增加会使女性增加劳动供给,而且这一影响在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女性和拥有高年级子女的女性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6  学前教育经历与学龄儿童义务教育结果不平等的异质性检验
    方超
    2021, 6(5).
    [摘要](2905) [HTML](0) [PDF 1.25 M](2722)
    摘要:
    学前教育的异质性特征及其对义务教育结果不平等的影响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话题。本文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追访数据(2014~2015),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与均值分解、有条件分位数回归与MM分解、无条件分位数回归与RIF分解,分析了学前教育经历对于义务教育结果不平等的异质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利用均值回归及其分解方法发现学前教育经历能将学龄儿童的义务教育结果表现提高0.062个标准分,个体特征决定了义务教育结果不平等的均值差异;(2)利用条件分位数回归及其分解发现,学前教育经历对于义务教育结果表现的影响呈现出“倒N”型曲线的异质性特征,能够被可观测特征所解释的特征效应决定了不同分位点上的义务教育结果不平等;(3)利用无条分位数回归及分解发现,学前教育经历对于义务教育结果表现的影响呈现出“M”型曲线的异质性特征,义务教育结果不平等主要集中在低分位点上,具有“黏地板效应”的鲜明特征。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