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0卷第5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人力资本与经济波动关系研究————逆周期调节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分析
    卢 林,苏丽锋,施建军
    2022(5).
    [摘要](1759) [HTML](0) [PDF 3.20 M](1891)
    摘要:
    认识人力资本与经济波动的关系,是发挥人力资本的逆周期调节作用、加速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应有之义。本文对我国人力资本与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发现近三十年来我国人力资本与经济波动依次经历了静态协同、静态非协同、动态协同、动态非协同四个阶段。人力资本通过以错期储备、跨期释放、当期调整为特征的“轮次因果效应”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即在特定时间区间内,受内部结构性因素或外部因素冲击影响,上一轮经济下行是本轮人力资本调整的重要原因,本轮人力资本积累和调整,支持了下一轮经济复苏,人力资本变化与经济波动表现出错期协同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在经济波动下行阶段的人力资本积累加速、技能偏向型结构调整和国际流动。研究结果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教育投入、人才培养等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  生育政策调整背景下的隔代抚养与老年人劳动供给决策
    祝慧琳,王 强,初 帅
    2022(5).
    [摘要](1794) [HTML](0) [PDF 868.71 K](2096)
    摘要:
    隔代抚养已成为我国家庭照顾幼龄儿童的主要方式,隔代抚养是否会影响老年人的劳动供给决策,这一问题尚待回答。本文利用2014年、2016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构造DID模型,考察了“全面二孩”政策对老年人劳动供给决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对老年人劳动供给决策有显著的负向作用,会显著降低老年人的劳动参与。第二,“全面二孩”政策对男性、受教育程度较低、农村户籍和高收入老年群体劳动参与的负向影响相对更大。第三,“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预期会增加家庭中孙子女数量,从而提高老年人对子女的代际时间支持,降低了老年人的劳动参与。大力促进和支持市场正规化婴幼儿照护服务的发展,可以激励老年人提高劳动参与,是减轻社会养老压力、实现积极老龄化的重要手段。
    3  重点班能否提升高中生的学业成绩?——基于西部某市普通高中的断点回归设计研究
    杨靖,叶晓梅,杜育红
    2022(5).
    [摘要](1886) [HTML](0) [PDF 1.91 M](2349)
    摘要:
    设立重点班是普通高中教育实践中常见的资源配置策略,但由于缺乏实证依据,其公平与效率问题长期备受争议。本文采用我国西部某市五所县域普通高中2017和2018两届学生的追踪数据,采用断点回归方法,从提升学生学业成绩的角度检验设置重点班的有效性。研究发现,尽管重点班学生高一分班和高三时的分数均高于普通班学生,但此期间重点班与普通班学生的成绩差距没有显著拉大。进一步,利用重点班分数线这一外生变量,估计高一分班分数线附近能力类似,但分别进入普通班和重点班的两类学生在高三时的成绩差异。参数估计和非参数估计结果均显示进入重点班没有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在男女、城乡学生间也未发现异质性差异。由此可知,普通高中的重点班并非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与提升学生学业成绩的有效策略,更可能是资优生与普通生成绩差距的固化器。未来普通高中班级设置需兼顾公平与效率,促进不同类型学生的增值发展。
    4  家庭背景、学校教师质量如何影响学生学科素养?——基于PISA 2018的实证分析
    姚昊,蒋帆
    2022(5).
    [摘要](2055) [HTML](0) [PDF 2.48 M](1954)
    摘要:
    学科核心素养是世界各国教育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探讨家庭背景和教师质量对学生学科素养生成的基本逻辑,有助于揭示家庭和学校如何进行干预,从而全面提升学生各科学科素养。基于PISA 2018学校和学生样本数据分析发现,家庭社会资本、家庭文化资本会不同程度影响学生学科素养,并存在学科异质性和学生水平的差异性;家庭背景对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存在门槛效应;家庭背景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遵循边际效益递减的原则;教师质量比家庭背景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学科素养提升;提升学校教师学历、保障教师数量和质量供给充裕均能有效促进学生学科素养,且提升教师质量对家庭背景劣势学生边际效益更高。因此,建议家长需要加强自身的家庭教育能力建设,从“参与”走向“会参与”,区县教育行政部门需要继续实施高学历教师流动计划,引导高质量教师向办学条件相对薄弱学校柔性流动,国家需要大力实施教师学历提升工程,前瞻性地制定高质量教师均衡供给政策。
    5  同伴户籍构成、身份认同与流动学生的教育
    刘 婕,郑 磊
    2022(5).
    [摘要](1521) [HTML](0) [PDF 867.17 K](1795)
    摘要:
    同伴在个体的教育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城市化进程改变了流动学生的同伴环境,而已有研究却较少关注同伴户籍构成对流动学生教育结果的影响。本文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考察班级层面本地学生同伴对流动学生的影响。研究发现,本地学生比例显著正向影响流动学生的认知能力、自我教育期望和心理健康,且这一结果是稳健的。本文进一步基于身份经济学理论和文化接触理论,发现本地学生比例通过影响流动学生的学校归属感,以及本地学生对流动学生的接纳程度这两个中介机制,进而对流动学生的教育结果产生影响。
    6  职业认同对师范院校在校生从教意愿的影响研究
    何赵颖,侯龙龙,潘艳萍,朱涵
    2022(5).
    [摘要](2269) [HTML](0) [PDF 847.89 K](3191)
    摘要:
    随着基础教育由规模扩张走向内涵式发展,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刻不容缓。高等师范院校作为高素质师范人才培养的摇篮,提升其在校生从教意愿是促进我国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本文从角色价值观、职业行为倾向和职业价值观等三个视角六个维度进行职业认同界定,通过收集547份在校生问卷和对4名公费师范生进行访谈,分析了职业认同对师范院校在校生从教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职业认同对在校生从教意愿的影响在整体上是显著的。其中,在校生的性格匹配程度、教学工作态度和敬业态度在1%的水平下影响是显著的,并且每正向变化一个单位,其从教意愿分别增加4.11%、5.99%和9.54%。师范生和非师范生在性格匹配度以及敬业态度上类似,在受尊敬程度、社会作用程度、教学工作态度和鼓励他人从教态度上有所不同。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从个人职业认同、家庭、学校、国家政策等不同层面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旨在提高师范院校在校生的职业认同,进而提升其从教意愿,为国家储备更多优秀从教人才。
    7  教育代际流动效应的研究进展
    2022(5).
    [摘要](2803) [HTML](0) [PDF 846.45 K](3874)
    摘要:
    代际流动性大小反映一个社会开放程度,代际流动受阻可能引发社会阶层矛盾冲突乃至社会不平等,但关于教育的代际流动效应仍存在较大争议。文章从代际流动的内涵与测量、代际流动的影响因素及教育代际流动的效应三方面对既有文献进行了梳理,发现已有文献在代际阶层划分标准、代际流动性测算方法上有待进一步完善,且较少考察高等教育的代际流动效应及背后传递机制。基于此,本文认为设定合理的代际阶层划分标准和科学的代际流动性测度方法是未来研究趋势,而高等教育扩张的代际流动效应及其背后传递机制更是教育代际流动效应研究的“黑匣子”,厘清其问题争议与矛盾焦点并探索背后的理论机制,对于发挥教育促进代际社会流动具有重要意义。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