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0卷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时代价值、实践绩效与未来展望
    关成华,陈超凡,沈欣忆
    2023(1).
    [摘要](2137) [HTML](0) [PDF 853.13 K](2415)
    摘要:
    面向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目标的教育建构,已经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时代使命。可持续发展教育不仅是优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和有效保障。可持续发展教育拓展了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视野,促进教育经济学从对教育经济价值的关注转向对教育可持续价值的研究,在助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实践夯实根基以及推进教育目标与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有机融合方面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调查评估表明,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践绩效整体良好,但公众的可持续发展素养水平仍有待提升,可持续发展教育还存在课程体系建设与创新实践滞后、监测和评估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未来,应加强可持续发展教育顶层设计,激发多元主体力量参与,整合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变革教学内容与方法,完善可持续发展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价体系,加强国际合作,更好培养时代所需的可持续发展人才,夯实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2  2025-2035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与经费需求预测
    郭 睿,刘泽云
    2023(1).
    [摘要](3456) [HTML](0) [PDF 832.18 K](3123)
    摘要:
    本文使用时间趋势外推法和国际比较法,对2025-2035年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和经费进行了预测。基于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变动趋势和经济增长趋势并结合国际经验,本文认为使用国际比较法的保守预测结果是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和经费的适宜目标,即:2025年、2030年、203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分别达到63.4%、70.4%、77.4%,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将分别达到4885万人、6292万人、6897万人,高等教育经费将分别达到约2.0万亿元、3.1万亿元、3.8万亿元(按2020年价格计算),高等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将分别达到1.48%、1.75%和1.77%。根据这些预测结果,203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发达国家目前的平均水平,高等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比发达国家目前的平均水平高0.4个百分点左右。由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议:应合理规划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保证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变动趋势相协调;并切实提高高等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努力降低办学成本。
    3  普及普惠背景下面向2035的幼儿园0-6岁托育和学前教育服务一体化研究
    唐一鹏
    2023(1).
    [摘要](2142) [HTML](0) [PDF 1.30 M](2556)
    摘要:
    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的大背景下,我国幼儿园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一方面,2023-2035年适龄儿童规模将持续下降;另一方面,2岁及以下托育存在巨大缺口。基于“七普”数据,采用分年龄净入园率的方法,预测2021-2035年幼儿园发展的主要指标。结果表明,“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末期,我国幼儿园在园规模将分别减少到3488万、3152万和2908万,在园儿童的城镇化率将分别达到82.14%、84.60%和84.03%,生均财政性教育经费将分别达到14762元、21541元和30133元。为了在保障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的大前提下回应国家对于托育的重大需求,建议一方面充分挖掘幼儿园现有学位潜力,2021-2035年,公办园举办托班的比例每年提高5%,允许25%的民办学位转化为托位;另一方面,完善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综合考虑地域和家庭收入设置财政资助额度,切实减轻家庭在托育和学前教育支出上的负担。
    4  高校扩招、师生比下降与教育质量
    邢春冰,许敏波
    2023(1).
    [摘要](2460) [HTML](0) [PDF 1.21 M](2563)
    摘要:
    中国高等教育大规模扩张过程中,教师数量增长缓慢导致普通高校的师生比从1990年至2016年下降了70%,由此可能影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利用一个学生和教师投入内生决定的人力资本生产函数模型,研究了普通高校师生比下降对人力资本产出的影响。给定师生投入在人力资本生产过程中的互补性以及对教师的激励,师生比下降将降低生均人力资本产出,其效果可以分解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后者的影响途径包括学生努力程度下降和教师工作强度上升。在假定Cobb-Douglas生产函数和一组特定的参数下对影响程度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师生比下降70%可导致学生的努力程度下降10%,教师的努力程度上升31%,最终高等教育阶段生均人力资本产出下降28%。加强对教师的激励和增加其他要素投入可以部分抵消师生比下降对教育质量的负面影响,同时都会大幅提高教师工作强度。
    5  中学生学校认同的影响因素及改进策略研究­­
    周金燕,李玉凤
    2023(1).
    [摘要](1830) [HTML](0) [PDF 882.90 K](2088)
    摘要:
    增进学生对学校教育的认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防止学生辍学并减少问题行为。长期以来,我国主要以提升学业成绩为目标配置学校教育资源,而学生的学校教育认同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这导致我国中学生的学校认同度远落后于国际平均。以PISA数据为基础,探索并比较学校认同及学科成绩的影响因素发现,学科成绩约一半可被校间因素解释,但学校认同主要受学校内部资源配置的影响。教育要素,如积极的师生关系、教师认知激励教学策略,可以同时提升学校认同和学科成绩;但增加学校学习时间虽然能提升学科成绩,却以降低学校认同为代价;教师的学生导向教学策略虽不利于学科成绩,但能显著提高学校认同。这些此消彼长的矛盾关系表明,单一以学科考试成绩为目标去激励或问责学校和教师,可能会挤出有利于学校认同等其他非成绩产出的教育要素投入。
    6  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研究——基于CIEES数据的实证分析
    孙俊华,李慧慧,金? 丹
    2023(1).
    [摘要](1847) [HTML](0) [PDF 828.58 K](2466)
    摘要:
    创新创业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量,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因而受到政府、高校和学者的广泛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及其效果调查评价是了解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和解决其现存问题的有效手段,对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及人力资本,进而促进就业和刺激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学情调查”数据,对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学习经历及其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六类创新创业学习经历都能显著提升高职学生的创业意向、创业自我效能感、通用能力和创新创业心智模式,但在影响程度以及侧重点上有所不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高职院校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覆盖率;加强创新创业课程和师资队伍建设,持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丰富创新创业教育形式,改善学校的创新创业氛围。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