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4).
摘要:本文基于2006-2019年东部十省的地市级面板数据,分析流动人口规模增长对地方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影响,并利用连续型双重差分方法,检验户籍制度改革的落实成效。研究发现,随着向城市集聚的非户籍流动人口数量增多,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的增量明显,但中小学专任教师占教育从业人员比例以及每百万人拥有的中小学学校数均有下降。论文同时检验人口效应对不同类型城市带来的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压力,分析表明特大以上城市的配置效果优于大中型城市。为此,建议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应全面覆盖城市的非户籍流动人口,逐步放开特大及以上城市对流动人口的入学门槛和落户限制;优化城市中小学校布局结构,多渠道扩充专任教师数量;督促落实地方政府对流动人口教育支出责任,提高中央和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2023(4).
摘要:基于异地中考政策的出台,本文研究了扩展随迁子女异地教育资源对本地学生教育获得的影响。利用CLDS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方法进行研究发现,异地中考政策实施后,本地学生的普通高中教育获得受到了显著的负向影响,尤其是就读于非重点学校的学生和允许异地考生报考普通高中的地区。机制分析表明,政策出台后,随迁子女数量增加,迁移学生更多地选择继续在本地就读普通高中,但迁入地未及时增加足够的总体招生名额所引起的招生资源紧缩是导致此结果的主要原因,流动儿童的到来给本地儿童带来的学业成绩方面的影响并不是主要的机制。在推进异地升学时,及时扩展总体的招生资源,是避免本地学生教育获得下降、教育差距扩大等不利后果的重要途径,也有助于破除随迁子女就地就学的阻碍。
2023(4).
摘要:创业教育对国家创业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受到了学者们的持续关注。本文探究了高等教育阶段和义务教育阶段两种不同类型创业教育对国家创业活动的影响效应及其内在传导机制,并讨论了媒体创业宣传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首先,高等教育阶段创业教育对创业活动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义务教育阶段创业教育对创业活动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作用;此外,媒体创业宣传显著正向调节高等教育阶段创业教育与国家创业活动之间的关系;最后,高等教育阶段创业教育通过降低创业者的失败恐惧感,正向促进创业活动开展。本文丰富了创业教育与国家创业活动相关领域的研究,为国家如何激活创业活动提供了理论和实证依据,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2023(4).
摘要:充足的教育经费投入是普通高中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面对教育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所提出的新要求,有必要了解近十年来我国普通高中不同来源的教育经费投入的现状、地区差异、收敛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本文将普通高中不同来源教育经费分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与非财政性教育经费两大类,并基于收敛假说,利用泰尔指数、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2010-2019年全国不同地区的不同来源的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存在σ收敛、β收敛与俱乐部收敛,非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不存在σ收敛,但存在β收敛与俱乐部收敛。具体而言,国家财政性经费投入绝对差距呈现减小的趋势,非财政性经费投入的绝对差距呈现出扩大的趋势;两种不同来源的教育经费投入均能实现落后地区对发达地区的追赶,且都存在聚集效应,可能会出现马太效应。人均财政收入、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当地受高等教育人口占比都对两种教育经费投入有正向影响,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存在规模效应,非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较低且受高中生密度的正向影响。
2023(4).
摘要:缩小班级规模是国内外广泛关注的一种提高教学质量并促进教育公平的方式。本文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采用多层次模型研究班级规模变化对初中生学业能力的影响。在优质教育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不同类型的班级生源质量存在明显的差异,大班往往拥有更好的生源,这是导致出现班级规模正向效应估计偏差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尝试讨论不同类型班级的班级规模影响学业能力的机制。研究发现,班级规模与学业能力之间存在“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中介效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班级的班级规模影响学业能力的机制不同,其中非大班的班级规模产生正向效应的主要作用路径是同伴效应,但是当班级规模增加到一定程度后,拥挤效应成为班级规模负向效应的主要作用机制。另外,班级规模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影响存在异质性,适度增加班级人数对所有分位点的学生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影响程度基本无差异。然而,当班级规模极度扩张时,学业能力较强的学生对拥挤带来的负向效应更敏感。
2023(4).
摘要:培养整全的人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终极旨归。为此,高校教育者不仅要重视学生的知识习得与能力养成,亦要关注学生的精神性的成长及培养。研究基于468名大学生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和多重中介效应估计,探讨了大学生同伴互动对其精神性成长的影响以及努力质量和校园精神氛围感知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同伴互动内容的丰富度、互动对象的多样性和友好和谐的互动状态对大学生精神性成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大学生努力质量和校园精神氛围感知在大学生同伴互动对其精神性成长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相较于校园精神氛围感知,努力质量在大学生同伴互动对其精神性成长影响中发挥更强的中介作用。综上,大学生同伴互动一方面直接影响其精神性成长,另一方面通过努力质量和校园精神氛围感知的双重中介作用间接影响精神性成长。上述研究结论提示大学生要提升同伴互动品质,高等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大学生的精神性成长,通过构建朋辈育人支持体系、营造良好校园精神氛围助力学生“精神成人”。
2023(4).
摘要:薛海平教授的新著《赋能“双减”:我国中小学生参与课外补习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采用多个计量经济模型,从微观、中观、宏观各个层面出发,多角度、全方位地探讨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参与课外补习的影响因素,不仅丰富和拓展了课外补习领域研究,更能够助力“双减”政策落地生效。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邮编:100875
电话:010-58805845 E-mail:jyjjpl@bnu.edu.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教育经济评论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