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0卷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面向未来重构职业教育体系——经合组织(OECD)报告的解读与启示
    李哲
    2024, 9(1).
    [摘要](1272) [HTML](0) [PDF 10.50 M](1028)
    摘要:
    教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数字化、人口老龄化和绿色转型使工作世界发生结构性变化,职业教育作为与工作世界连接最紧密的重要环节,需要在四个关键维度上做出改变与创新,才能培养当今劳动力市场和社会所需的技能。OECD国家做出了很多的探索并反映在一系列报告中。对这些报告的核心内容进行解读,深入分析职业教育体系革新探索背后所反映出来的对工作世界结构性变化的认识和相应的教育观念变革,对我们面向未来革新教育观念,重新设计职业教育体系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2  探索非认知能力的投资规律:跨学科的理论和证据
    周金燕
    2024, 9(1).
    [摘要](1003) [HTML](0) [PDF 13.60 M](973)
    摘要:
    非认知能力具有重要的经济和非经济价值,是人力资本的重要构成。但长期以来,研究者多关注认知能力,对非认知能力投资的探索还处于起始阶段。本文应用人力资本投资框架,在综合分析跨学科领域的理论和证据基础上,形成对非认知能力投资规律的认识:一是针对青少年、儿童的非认知能力投资,具有高效率、高收益的特征;二是非认知能力的发展,需要建立长期干预机制或创造积极的环境;三是非认知能力更多和教师、父母和同伴等与人连接的因素发生关系,而与资源类因素的关系较弱。这些发现为非认知技能的干预、教育投资提供了启示,同时也为突破资源约束、促进经济社会平等甚至阻断贫穷的代际传递,提供了新的可能。
    3  高考综合改革的主观公平效应评估:城乡差异视角
    陈铭聪,孙琪琪
    2024, 9(1).
    [摘要](1281) [HTML](0) [PDF 9.44 M](922)
    摘要:
    本文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两套微观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方法,考察高考综合改革对居民教育公平感知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改革显著提高了居民对于高考制度的公平感知,但该效果仅限于城镇居民,而对农村居民影响较小。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了城乡差异的产生原因,即改革相对加重了农村学生的学业压力以及家庭的影子教育负担,进而降低农村孩子自身的教育期望以及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期望。本文结果表明高考综合改革仍有完善的空间,必须警惕看似公平的教育制度下的“不公平”现象,亟需进一步加强对于农村地区非义务教育阶段的财政投入。
    4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能否实现“待遇留人”?——来自北京市的证据
    李聪睿,时敬贻,张子哲,赵 楠
    2024, 9(1).
    [摘要](980) [HTML](0) [PDF 10.83 M](976)
    摘要:
    发展乡村教育,教师是关键。本文选取2015-2020年北京地区义务教育校级数据,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实施效果。基准结果表明,该政策显著改善乡村教师待遇,且对初中教师的作用高于小学教师。随后,本文利用三重差分模型验证了政策蕴含的特征工资理论,其原理是依据乡村学校的地理区位提供经济补偿,补助水平随学校偏远程度的增加而提升。从实施效果看,这一举措有效改善了低收入群体的教师收入;但政策力度在中后期乏力。进一步,本文利用2019年教师从业调查研究发现,获取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规定补贴有助于提升教师的薪资满意度,改善其家庭生活水平,降低了教师离职意愿。因此,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在巩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缓解教师资源流失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应继续优化乡村教师支持体系,构建长效完善的机制方案。
    5  扶贫政策对农村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影响——来自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的证据
    李俊杰,苏丽锋,吕伟健
    2024, 9(1).
    [摘要](1009) [HTML](0) [PDF 9.55 M](909)
    摘要:
    我国脱贫攻坚事业的全面成功,不仅带来了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村家庭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提升。研究基于2012-2018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采用双重差分(DID)方法,以2014年开始的精准扶贫政策为主要政策工具,测算和评估了扶贫政策对我国农村家庭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政策效应。研究发现,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使农村贫困户家庭子女的平均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提升约5.7%,主要体现在接受大专以上层次教育概率的显著提升,但对本科以上层次受教育机会的提高不明显。研究结论为评估我国扶贫工作的政策效应,推动新时代脱贫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高等教育机会公平提供了必要的经验证据。
    6  人均受教育年限的省际差异及其变化趋势研究
    曾 杨,周 亚,李克强
    2024, 9(1).
    [摘要](1294) [HTML](0) [PDF 8.94 M](954)
    摘要:
    使用2002-2021年省级层面数据,本文测算和分析了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的省际差异及变动趋势,并从基尼系数变化的效应(即累进效应和再排序效应)、受教育年限分组两个方面对人均受教育年限的省际基尼系数进行了分解,分析了基尼系数二十年间变化的原因,以及不同受教育水平人口的变化对人均受教育年限的省际差异的影响。研究发现,二十年间人均受教育年限省际差异整体不大,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主要源于排名靠后地区人均受教育水平的提升。此外,近年来各省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差异与高等教育学历人口占比的差异呈现出很高的相关性,前者对后者的变化比较敏感,即高等教育学历人口占比省际基尼系数的小幅度增加会导致人均受教育年限省际基尼系数大幅度提升。本文认为,加强对经济落后地区的财政支撑和高质量人才引进是减少教育差异的有效途径。
    7  教育强国建设的经费保障——中国教育改革发展论坛(2023)教育财政分论坛综述
    杨小敏,韩 晴
    2024, 9(1).
    [摘要](825) [HTML](0) [PDF 4.09 M](880)
    摘要:
    教育强国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提出的教育改革发展战略要求,强有力的经费投入是教育强国目标实现的根本性保障。综观世界主要教育强国的经费投入水平,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规模结构变化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建设,要完善与教育强国建设相匹配的战略性经费投入机制,同时要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经济总体形势对教育投入的制约性影响。坚持公共和公益性原则,努力加大财政对基础教育的增量投入,进行15年整体规划提升。要基于高校收入类型背后的行为逻辑,完善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结构,促进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基于“双减”政策的实施,要围绕学校育人主阵地,充分发挥家庭的参与,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投入教育事业。要重视教育政策的成本—效益分析与评价,切实开展政策评估,提升教育经费投入的社会效益。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