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0卷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财富不平等对教育公平的影响——教育扩张与数字经济的调节效应
    伍海泉,陈荣赓,李天峰
    2024(2).
    [摘要](1338) [HTML](0) [PDF 913.21 K](1358)
    摘要:
    教育公平对于推动共同富裕具有前提性作用,财富不平等是实现共同富裕面临的重要问题,研究财富不平等对教育公平的影响有其必要性。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和省级面板数据,使用基尼系数分别测算了财富不平等与教育公平,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探讨了财富不平等对教育公平的影响,并分析教育扩张和数字经济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第一,财富不平等降低了教育公平,且滞后两期时影响显著,在使用联立方程模型后仍可得到相同的结论;第二,教育扩张正向调节了财富不平等与教育公平之间的关系,但数字经济在两者关系中未起到明显负向调节作用;第三,异质性分析表明,财富不平等对教育公平的影响在东部地区影响更大,同时存在时间异质性,在2015年为分界点,两者关系在后一段时间区间影响显著。
    2  新业态下灵活就业劳动者教育回报率的性别差异
    赖德胜 ,关棋月,马翰麟
    2024(2).
    [摘要](1058) [HTML](0) [PDF 870.64 K](1199)
    摘要:
    本文使用202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通过使用2SLS回归模型及O-B分解法对新业态下灵活就业劳动者教育回报率的性别差异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一是与传统的固定就业模式相比而言,新业态下的灵活就业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女性劳动者教育回报率,给予女性劳动者更多的就业机会与就业选择;二是尽管教育水平的提升平对提高劳动者收入具有重要作用,但相较于男性劳动者,女性劳动者在收入水平与教育回报率上均处于弱势地位;三是新业态下的灵活就业劳动力市场内部存在异质性,两种不同雇佣模式的劳动者教育回报率性别差异显著;四是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歧视依旧是造成性别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而新业态灵活就业模式下,性别歧视对于劳动者的收入差距影响表现得更为明显。有鉴于此,应加快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升级转型,促进新经济新业态蓬勃发展,女性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加强新就业形态的支持政策及配套体系,缩小男女性劳动者因劳动报酬而导致的收入差距;增强对新业态灵活从业者的技能培训,提升女性劳动者等弱势群体的就业竞争力;减少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歧视,给予女性劳动者更多的就业机会,鼓励其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就业。
    3  学校“层次”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基于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的实证分析
    管雨婷,蔡瑀澜,郑伊欣,岳昌君
    2024(2).
    [摘要](1248) [HTML](0) [PDF 1007.85 K](1712)
    摘要: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部分高校毕业生抱有“名校包袱”,不愿从事学历和技术门槛低的工作,进一步催化“慢就业”现象,折射出高等教育结构与劳动力市场结构间供需不匹配、高校毕业生自我定位认知不清等问题,不利于实现高质量就业。本文基于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采用OLS回归、Probit回归、有序Logit回归以及固定效应模型,从就业质量的角度阐释高校毕业生群体“脱不下长衫”的现状和影响,并从就业观念的角度剖析“名校”毕业生高工资与低满意度并存的原因。研究发现:第一,“双一流”高校毕业生期望和实际薪资较高,但整体和工资福利满意度较低;第二,“双一流”高校的毕业生对文凭信号的过高重视、对社会资本的轻视致使其陷于“象牙塔”的幻梦,高估薪资水平;第三,较大的薪资高估直接降低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出现名校生“高工资”与“低满意度”并存的局面。因此,改进就业观念、明晰个人定位对提升就业满意度和就业质量至关重要。高校毕业生需要改善自身就业观念,通过职业讲座、招聘会、实习等活动扩大信息来源、把握就业市场形势和趋势,学校和政府在推进高质量就业的过程中要更加关注学生就业时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培养学生的就业敏感度和就业能力。
    4  非学科类培训会减轻初中生主观学业负担吗?——基于CEPS数据的实证分析
    成? 刚,董彬怡,胡艺怀
    2024(2).
    [摘要](686) [HTML](0) [PDF 1.01 M](846)
    摘要:
    学业负担会影响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虽然现有研究已就学科类培训对学业负担的影响效应展开丰富讨论,但非学科类培训的效果研究尚待补足。本文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探究非学科类培训对初中生主观学业负担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非学科类培训能够显著减轻初中生的主观学业负担,且这一减负效能主要体现于兴趣班与兴趣爱好匹配的情境中,运用工具变量法和CMP估计法处理内生性问题后,结果依然稳健。其次,学生未来信心、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在非学科类培训对主观学业负担的影响中发挥显著的中介作用。最后,父母受教育水平较高、家庭背景较优,则非学科类培训的减负效能更为突出。结合研究结论,本文就促进校内课后服务提质增效,把握非学科类培训兴趣导向提出相应的建议。
    5  农村儿童超重对学业表现的影响——基于CEPS数据的研究
    王卫东,郭帅安,王 ?会,张林秀
    2024(2).
    [摘要](754) [HTML](0) [PDF 967.07 K](901)
    摘要:
    中国在减少儿童营养不良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农村儿童超重问题日趋凸显。目前,超重对个体福利的影响并不清晰。本研究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CEPS),实证揭示了超重对农村中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结果表明,儿童超重显著降低了其学业成绩。这种影响在父母受教育程度低、家庭经济条件差以及寄宿的儿童间更为凸显。探究机制发现,儿童超重会影响父母对其教育期望、教育投资及其与子女间的互动,降低儿童自身的教育期望及努力程度,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以及社交质量。本研究一方面丰富了当前农村儿童人力资本形成的文献,另一方面也为致力于打破贫困代际传递的政策制定提供有益启示。
    6  机会不平等问题研究进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展望
    薛远康,张? 强
    2024(2).
    [摘要](1462) [HTML](0) [PDF 1023.94 K](1931)
    摘要:
    伴随着当代政治哲学的平等理论将责任因素纳入考量,罗默提出了机会平等理论,寻求通过“环境—努力”框架区分不平等结果中“不合理”与“合理”的部分,并将其引入经济学研究中,从规范视角探讨不平等的结果与机会以及关注计量分析机会不平等的程度。与此同时,在实证测度日渐完善的背景下,收入分配经济学中机会不平等研究在21世纪得到蓬勃发展,并逐渐扩展到健康、教育等领域。通过综述机会平等理论的起源、测度方法进展及其在收入和教育领域的应用可知,虽然教育领域的应用相对滞后,但其十分强调个体努力的重要性,这与机会平等理论具有天然的契合度,从而为处于理论前沿的机会不平等研究范式在教育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奠定基础。展望未来,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内容包括:拓宽机会不平等方法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空间、通过教育研究特点补充发展机会不平等理论以及将机会不平等与教育研究原有范式相结合,最终助推教育不平等研究趋向深入。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