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3).
摘要: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流动儿童教育经费配置面临深刻的制度韧性困境,人口大规模流动的动态性与现行教育财政制度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产生资源配置效率滞后于现实需求的问题。突破传统财政充足性研究的静态分析范式,构建结构、过程、功能三维韧性分析框架,通过政策文本量化、实地访谈语料分析发现:央地财政责任转移的制度时滞、转移支付动态响应机制的灵活性缺失、经费投入与教育质量持续达标之间的衔接不畅,共同构成流动儿童教育经费配置适应能力不足的核心问题。需构建灵活财政基准、创新财政应急响应机制、完善可携带经费制度,在理论层面揭示制度惯性对流动儿童教育经费保障能力的侵蚀机制,在方法论上建立针对流动儿童经费保障问题的教育财政韧性分析模型。研究结论不仅为破解“钱随人走”实施难题提供新的分析视角,更推动教育财政研究从静态资源充足性探讨向动态系统适应性建构的转型,对完善人口流动背景下的教育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实践启示。
2025(3).
摘要:本文基于政策工具分析框架,运用NVivo软件对我国37份国家部委发布的中职学生资助政策文本进行了系统编码及量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供给型、需求型和环境型三种类型政策工具使用存在“重点不突出”现象,同时三类政策工具内容还存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政策工具在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分配上存在显著差异,在促进社会组织等相关主体参与中职学生资助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政策工具使用随着资助政策的演进而不断调整,但仍存在使用比例失调的问题。展望未来,要适当增加供给型政策工具确保资助持续供给,充分调动利益相关者积极性提高资助工作公平与效率,系统设计政策工具保障资助政策成效,推动中国特色中职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走向完善。
2025(3).
摘要:在多语种并举的教育转型中,公共英语教育面临价值重估与提质增效的双重需求;而提升就业胜任力以增强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适配度,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改革导向。本文基于202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从毕业去向的角度探究本科生的英语能力对其继续深造和落实就业的影响及异质效应。研究发现,英语能力能够显著促进本科生落实毕业去向,并影响其去向选择。持有四级证书或四级成绩更高者更倾向继续深造,灵活就业的可能性越低,更易处于“慢就业”;口语水平更高者则更倾向单位就业,灵活就业的可能性更高,降低了“慢就业”的概率。在促进单位就业方面,四级证书的信号作用减弱,但四级成绩和口语水平的正向影响显著。同时,出色的英语能力更有利于提升女性和人文社科专业本科生落实就业的概率,有助于缩小就业中的性别与学科差异,促进就业机会公平。研究表明,公共英语教育对服务大学生长期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但需加快从“应试”向“应用”教学模式的转变;大学生也需结合自身发展需求优化英语学习行为,并策略性发挥英语优势以更好地服务就业与发展。
2025(3).
摘要:低生育率是当前中国人口发展呈现出的新变化之一。本文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研究了高等教育对生育的影响。研究发现:(1)接受高等教育导致女性生育的子女数平均减少0.46个,但高等教育对女性生育的广延边际没有显著影响;(2)高等教育显著降低了女性的生育意愿,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期望子女数平均减少了0.75个,但并没有显著影响女性对子女的性别偏好;(3)机制分析表明,高等教育抑制女性生育的机制包括“禁闭效应”、机会成本和议价能力三个方面;(4)高等教育对男性的生育意愿没有产生显著影响。本文的结论意味着,可以从降低女性生育成本和完善生育支持制度体系等方面综合施策,以应对当前的低生育率问题。
2025(3).
摘要:本研究基于2022年北京市青少年调查数据,从稀释效应与补偿作用两个视角探讨了拥有同胞对青少年家庭养育资源获得的影响。结果显示,拥有同胞使青少年在“亲子陪伴”与“志愿服务”等代际养育资源的获得上显著减少,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资源稀释效应的存在。尽管如此,同胞间的亲密关系,以及合作帮助和沟通交流等积极行为,作为代内养育资源,有效促进了青少年在学业素养、体质健康和主观幸福感方面的发展,从而在一定程度能够对代际养育资源的稀释发挥补偿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父母采用高回应性的教养方式有助于代内养育资源的生成与强化。上述结论对缓解多子女家庭父母的养育焦虑、引导父母优化教养实践,以及促进代内养育资源的持续积累具有重要意义。
2025(3).
摘要:推动教师流动是促进义务教育公平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策略,但这一政策的成效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持。本文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CEPS),以学生的语文、数学、英语成绩和认知能力衡量义务教育质量,借助固定效应模型、分位数回归发现,整体来看,教师流动对义务教育质量有显著正向影响。这种影响存在城乡异质性和学生个体异质性:在城市学校,教师流动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认知能力,且对表现水平越低的学生更有利;在农村学校,教师流动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和英语学业成绩,且对成绩越好的学生更有利,但是对学生的数学成绩是负影响,成绩越低的学生越不利,对认知能力没有显著作用。流动方式、流动动机以及学生适应不良可能是上述现象的成因。政策的制定需要考虑不同的流动动机,为教师设计个性化的职业发展规划,加强政策顶层设计、审慎制定实施细则、关注流动教师与学生的匹配和适应问题、构建全过程、全方位支持系统,让教师流动更有保障。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邮编:100875
电话:010-58805845 E-mail:jyjjpl@bnu.edu.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教育经济评论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