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2日,首届全国教育经济学青年学者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校区召开。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经济评论》杂志、首都教育经济研究基地主办,联合发起单位包括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北京师范大学首都教育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育与开放经济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作为全国教育经济学领域首个聚焦青年学者的学术盛会,论坛秉持“学术为本、绿色简约”的理念,以务实高效的工作坊形式为载体,汇聚了来自全国知名高校的150余名专家教授和青年学者参会。

会议合影

大会开幕式
大会第一阶段开幕式及特邀嘉宾报告由《教育经济评论》主编、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孙志军教授主持。
《教育经济评论》编委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学院院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经济学分会理事长杜育红教授发表开幕致辞。杜育红在致辞中指出,教育经济学是伴随改革开放兴起的新兴交叉学科,四十余年来扎根中国大地、紧扣教育改革实践,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积累丰硕成果,为国家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坚实学理支撑。他强调,“青年参与”是学科发展基因,青年学者作为学科传承与创新的中坚力量,是建构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动能。面向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需求,教育经济学研究既要从过往实证成果中提炼规律性认识,更要回应社会需求,强化研究逻辑严密性、锤炼工程化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变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他呼吁青年学者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出更多有分量的学术成果,助力中国教育经济学高质量发展。

杜育红教授致开幕词
开幕式同步举行“教育经济学青年学者研究创新奖”颁奖仪式。该奖项旨在表彰教育经济学基础理论、实证分析、政策应用等领域取得创新性成果的青年学者。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林璐、北京师范大学经管学院博士生王立成、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生陈荣赓、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青年教师曹宇莲、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青年教师康乐等五位青年学者及其合作者的研究成果获此殊荣。杜育红为获奖者颁发证书。

“教育经济学青年学者研究创新奖”颁奖仪式
开幕式后,两场高水平特邀嘉宾报告率先登场,聚焦教育制度变革与教育政策效应,呈现了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学术成果。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黄炜教授,以“缩短学制”《Schooling More with Less: How Shortening Primary Duration Raised Human Capital in Mid-20th-Century China》为题报告了研究成果。他们团队以 20世纪50至60年代中国小学学制改革为政策背景,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及县志等资料,采用严格的计量经济分析方法研究发现,短期来看,较短的学制显著提升了个体的小学毕业率与最终受教育年限;从长期影响来看,对个体成年后的认知能力、心理状态与就业表现均有积极的影响,家庭收入、消费支出及长期福利水平明显提升,其中农村与女性群体的福利提升更为突出。

黄炜教授作特邀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邢春冰教授,以《中考改革对家庭教育支出的影响》为题报告了研究成果。他们的研究聚焦2017年以来的中考改革,依托2012—202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及各省改革实施时间,采用计量经济分析方法研究发现,改革使受影响学生的家庭教育支出增长,其中,城市地区的家庭课外辅导支出增长最突出,而农村地区的家庭课外辅导支出变化则不大。同时,在普高升学竞争激烈的地区,改革导致家庭教育支出增幅更大。此外,改革还增加了学生的感知课业压力与学习时间的负担。该研究为理解教育评价改革的社会影响提供了实证参考,对优化考试招生制度、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启示。

邢春冰教授作特邀报告
大会第二阶段为青年学者学术报告,由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宗晓华教授主持。五位“教育经济学青年学者研究创新奖”获得者依次登台,分享研究成果。
曹宇莲报告的题目为《劳动力市场需求如何影响专业选择——兼论学生专业选择在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她们的研究立足高等教育专业结构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互动关系,依托全国高考专业录取数据与在线招聘大数据,系统剖析学生专业选择的响应机制及对高校专业调整的引导作用。研究发现,劳动力市场特定专业需求变化会显著影响学生报考偏好与录取分数,且在学生成绩、地区互联网发展程度、市场化水平等方面存在异质性。曹宇莲认为未来应加强生涯教育、优化信息供给,构建需求驱动的专业动态调整体系。

曹宇莲作大会报告
康乐报告的题目为《Information Access and College Admission Outcomes》。他们的研究以内蒙古动态高考录取机制为研究背景,聚焦信息不对称对学生报考行为与录取结果的核心影响,采用回归断点设计开展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处于批次临界点之下的学生凭借信息优势,更倾向于选择竞争更激烈、质量更高的高校与专业,进而收获更优长期发展回报,具体表现为研究生入学概率更高、起薪水平更可观。康乐认为,信息在集中录取制度中承载着关键资源配置功能,未来应在动态录取机制赋予学生更多选择机会或引入平行志愿机制。

康乐作大会报告
王立成报告的题目为《国家教育运动与地方长期教育供给——来自中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验收的经验证据》。他们的研究聚焦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验收对地方政府教育支出的影响,依托县域数据开展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县级政府通过验收后会显著降低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核心症结并非自上而下的政治激励不持续,而是由财政激励引发支出行为扭曲。王立成认为,我国治理体系呈现常规治理与运动式治理协同格局,但地方财政薄弱会削弱协同效力,未来改革应强化地方基本财力保障,构建“投资于人”与“投资于物”的激励相容机制。

王立成作大会报告
陈荣赓报告的题目为《水与“明日”同在:资源约束缓解与区域内部教育发展》。他们的研究以南水北调重大基础设施为切入点,在城镇化的分析框架下,系统考察水资源约束缓解对区域内部教育发展的复杂影响。研究发现,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加剧了市辖区与县域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差距,具体表现为教育财政支出偏向城市、县域教师外流等现象。究其原因,市辖区-县域的城市扩张存在不平衡,水资源约束缓解强化了市辖区与县域的发展差距。陈荣赓认为,未来政策需聚焦资源分配空间,推动区域教育协同可持续发展。

陈荣赓作大会报告
林璐报告的题目为《How Do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ffect Local Entrepreneurship? Evidence from New Campuses in China》。她们的研究基于中国高校新校区建设数据,探讨高等教育资源扩张对地方创业活力的影响。研究发现,新校区设立显著促进了周边知识密集型行业企业的进入,该影响在15 至20公里半径范围内达到峰值。其背后的机制是新校区设立增加了当地的高技能人才供给与知识传播,且主要是通过无形方式发挥着重要作用。林璐认为,未来应在高等教育布局中注重地理协同与产教融合,以充分发挥高校对地方创新创业的辐射作用。

林璐作大会报告
论坛还设置了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教育、劳动力市场与发展、教育财政、教育政策评估、教育公平、教育生产等主题的平行论坛,近四十位青年学者将围绕各自研究方向展开分组研讨与成果交流。作为首次专门面向青年学者的全国性教育经济学学术论坛,本次会议的举办不仅为青年学者搭建了展示成果、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更将助力凝聚青年学术力量,推动中国教育经济学学科高质量发展,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更有力的学术支撑。
供稿:《教育经济评论》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