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全国教育经济学青年学者论坛“教育公平”平行论坛纪实
  • 分享:

2025年1122日下午,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经济评论》杂志主办的“首届全国教育经济学青年学者论坛”之“教育公平”平行论坛成功举办。《中国远程教育》主编、国家开放大学教授贾玉超主持论坛,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崔盛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陈建伟教授分别担任上下半场的点评嘉宾。八位青年学者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贾玉超教授主持分论坛

 

论坛上半场

 

北京师范大学的常雨奇汇报了题为《我国高等教育获得的性别机会不平等研究》的论文。文章基于202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使用公平缺口模型测算了由于性别因素导致的个体高等教育获得的机会不平等,并使用队列双重差分模型估计了高校扩招政策对性别机会不平等的影响。研究发现,对于“60后”和“70后”,高等教育获得的性别机会不平等体现为男性占优;但从“80后”开始,高等教育获得的性别机会不平等转变为女性占优。此外,高校扩招政策显著缩小了女性在高等教育获得方面的机会不平等差距,并且这种影响在东部地区和高等教育资源丰富地区更为明显。未来的政策设计应充分关注上述性别逆转的趋势以应对其可能产生的影响。

常雨奇作分论坛报告

 

安徽大学的马瑞祺汇报了题为《教育发展为何如此重要:中国古代书院对代际教育向上流动的长期影响》的论文。文章基于《中国书院辞典》中7000 余所书院数据,结合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采用两阶段估计方法,构建城市层面代际教育向上流动率作为被解释变量,分析明清时期书院数量对当代地区代际教育向上流动的影响。研究发现,教育发展具有跨越数百年的长期人力资本积累效应,对推动社会流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意义深远。政策层面应重视教育投资的长期回报,促进教育公平与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有力支撑。

马瑞祺作分论坛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的刘书冰汇报了题为《谁考入了优质高中?——家庭背景对优质高中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与机制》的论文。文章基于2018年与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聚焦高中教育基本普及后的背景,深入探究以父母学历、职业威望和家庭收入衡量的家庭背景对个体优质高中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研究首次从家庭与学校双路径,系统检验了货币性教育投入、父母教养方式和初中学校教育质量的中介作用,揭示了高中教育阶段“质量竞争”取代“数量竞争”的背景下,家庭背景通过经济资本(教育支出)、文化资本(回应性教养)和择校能力(初中质量)三条渠道,共同塑造教育机会代际传递的内在逻辑。

刘书冰作分论坛报告

 

三峡大学的周文武汇报了题为《中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水平测度与均衡路径——基于组合赋权TOPSIS模型的分析》的论文。文章。文章基于2012—2023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从师资配置、办学条件与经费投入三个维度构建义务教育资源配置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权-CRITIC组合赋权与TOPSIS模型,对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水平进行系统测度。研究发现全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水平在观测期内实现系统性提升;空间上呈现“东部领先、东北稳健、西部分化、中部承压”的梯度格局;各省份资源配置存在显著的学段异质性,优质资源呈现向东部集聚的“区域-学段”双重失衡特征。

周文武作分论坛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崔盛教授肯定了四位报告人研究的现实意义与新颖视角,建议从变量控制、因果推断、研究细节完善及结论对话过往研究等方面进一步优化,提升研究严谨性与深度。

 

崔盛教授点评论文

 

论坛下半场

 

北京大学的曾佳钰汇报了题为《性别身份规范与家庭校外教育性别差异》的论文。文章基于2010-2018年CGSS调查数据以及2019年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CIEFR-HS)数据,从校外教育类型的差异切入,剖析校外教育支出在性别之间不平衡原因。研究发现,性别身份规范会显著降低男性的校外兴趣班支出和女性的校外补习班支出,且在总体上对男性校外教育支出水平有更强的负向影响。这为性别身份规范下教育期望“男高女低”,但校外教育支出却“男低女高”的矛盾提供了解释。此外,异质性分析显示,性别身份规范对于初中阶段、非示范非重点学校、农村户籍学生的校外教育支出有更强的负向作用。

曾佳钰作分论坛报告

 

南京财经大学温兴祥汇报了题为《城市公共教育均等化的代际户籍歧视效应研究》的论文。文章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考察公共教育支出覆盖外地户籍儿童是否增强城市居民对随迁子女的歧视研究发现学校生均财政拨款增加会显著提高本地家长对外县区户籍学生的歧视程度,认为外县区户籍学生多了会对学校教学质量和校风建设有负向影响。机制分析表明,伴随生均财政拨款增加而来的外县区户籍学生占比提高和本地学生成绩下降,是生均财政拨款增加提高本地家长歧视外县区户籍学生的原因。异质性分析表明,生均财政拨款增加引起的本地家长 对外地学生的代际户籍歧视,在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的本地家长、家庭周围主要是外地居民和本县区允许外县区户籍学生参加中考的样本中更显著。

温兴祥作分论坛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的李琛汇报了题为《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异地升学政策的公平性研究——基于与本地学生比较的视角》的论文。文章在帕累托改进的框架下,采用因果推断方法探究异地升学政策对学生群体教育机会的影响。研究发现即使放开力度有限,异地升学政策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仍成效显著,表现为随迁子女与本地学生高中受教育机会的差距显著缩小,有效缓解了户籍制度造成的群体间教育机会不平等。异质性分析发现,政策效应在不同群体间存在差异:高门槛地区、女性随迁子女从政策中获益更为明显。机制检验及外部性分析表明,各地可以通过适当的教育规模扩张有效缓解政策实施可能带来的资源竞争压力,实现总体受教育机会的帕累托改进—即在提升随迁子女教育获得的同时,不对本地学生的受教育机会产生显著负向影响。

李琛作分论坛报告

 

华南师范大学的赵俊汇报了题为《群公告还是一对一?数字化家校沟通方式的差异化效 应研究——基于中国农村地区的随机实地实验》的论文。文章在中国农村地区开展随机实地实验,基于低成本的微信平台向家长反馈子女学业信息(N=2056),考察不同信息反馈方式对儿童学业成就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无论是“群公告”还是“一对 一”沟通方式,均能显著提升家长与教师的联系频率。其中“群公告”干预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一对一”干预的正向效果主要集中在社会经济地位较低家庭的儿童中。机制分析显示,“群公告”主要通过增加家长在时间和金钱上的教育投入来提升学业表现,而“一对一”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亲子关系质量。

赵俊作分论坛报告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陈建伟教授肯定了四位报告人研究的价值,建议结合相关现实因素完善分析解释。他从变量测量、因果识别、模型设定及研究细节等方面提出优化方向,与参会者及汇报人展开深入交流。

陈建伟教授点评论文

本次论坛促进了青年学者之间的思想碰撞,为推动教育公平提供了丰富的经验证据与政策启示。

分论坛合影

 

 

 

 

发布日期:2025-11-27浏览次数: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