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2日下午,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经济评论》杂志主办的“首届全国教育经济学青年学者论坛”之 “教育、劳动力市场与发展”及“教育财政”平行论坛成功举办。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口与经济》编辑部主任方志主持论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苏丽锋教授、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宗晓华教授担任点评嘉宾,七位青年学者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中央民族大学硕士生王泽轩的发言题目是《职业认知与制造业就业意愿——来自高职学生信息干预实验的证据》。该研究基于随机对照实验,深入验证了信念修正和长期主义视角在学生职业选择中的关键作用,发现信息干预能显著提升高职生,尤其是低社会经济地位群体的制造业就业意愿,体现了显著的激励与补足效应

北京大学博士生杜思慧的发言题目是《高等职业教育何以助力城市经济发展?——来自专业动态调整与产教结构耦合的经验证据》。该研究着眼于城市经济,实证发现高职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有效匹配能通过降低失业率和促进产业升级来推动经济增长,但这种正向影响具有门槛效应,仅在产教结构耦合度达到一定水平时才会释放,据此建议健全专业布局的预测与监控机制。

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李乐怡的发言题目是《College Admission Rates Differences,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Misalloc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该研究通过建立异质代理生命周期模型,量化分析了教育机会均等化的影响,发现其能缓解人力投资扭曲,使总产出增加2.13%并改善非大学轨道儿童福利,同时提出了一套包含税收调整与教育补贴的改革方案以进一步提升社会福利。

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孙毓的发言题目是《中国基础教育财政投入的地区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该研究利用2016-2022年数据测算了基础教育财政投入的演进趋势,指出义务教育的不均衡主要源于地区内部的差异扩大,而高中阶段的差异则主要存在于地区之间,且京津冀周边县乡的投入增速已现赶超之势。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郭秋月老师的发言题目是《教育财政支出的长期收益: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与居民收入——基于义务教育新机制改革的研究》。该研究利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义务教育“新机制”改革,发现财政转移支付能通过提升人力资本质量和促进非农就业,显著提高农村居民的未来收入,有效打破了贫困的劣势累积效应。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生周志强的发言题目是《税收分成与地方政府基础教育财政支出行为》。该研究从制度视角切入,证实提高税收分成比例能通过激励地方政府加强征税努力,从而间接提升基础教育投入水平,且这一效应在东中部及财政自给能力较强的地区更为显著。

青岛大学硕士生张轲骏的发言题目是《经费来源视角下地方本科高校经费可持续增长的实证研究》。该研究运用面板随机森林等方法,揭示了地方本科高校生均经费增长率与财政拨款、学费等来源之间呈U型非线性关系,并指出学费与拨款对经费增长贡献度最高,建议未来构建央地协同拨款机制及多元化筹资体系,以突破地方高校的经费增长瓶颈。

在点评环节,苏丽锋教授首先对关于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发展的汇报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王泽轩巧妙运用随机对照实验,打开了“信念修正”影响就业意愿的心理黑箱,为解决制造业招工难提供了微观实证;杜思慧的文章宏观视野开阔,敏锐捕捉到产教结构耦合的“门槛效应”,有力解释了高职教育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的条件性;李乐怡则展现了深厚的数理功底,通过构建异质代理生命周期模型与反事实模拟,深刻阐释了教育机会均等化在兼顾公平与效率上的重要作用。
随后,宗晓华教授重点对聚焦教育财政的四项研究进行了精彩总结。他指出孙毓的研究工作扎实,厘清了基础教育财政不均衡在不同学段的来源差异,对政策精准治理极具参考价值;郭秋月将视野拉长,有力证实了“新机制”改革在打破贫困代际传递、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方面的长期收益,立意深远;周志强独辟蹊径,从税收分成的制度激励切入,为理解地方政府教育支出行为提供了新颖的解释框架;张轲骏则在方法论上推陈出新,引入面板随机森林方法挖掘经费结构的非线性规律,为高校多元化筹资提供了科学依据。两位专家的点评精准犀利,既肯定了青年学者的学术创新,也为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
